面肌痉挛假日旅游也发作,如何摆脱反复发作困扰轻松过节?
国庆假期,许多人喜欢在假期旅游、休闲娱乐、参加亲朋好友的喜庆活动等,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气氛里,心情舒畅。可也有些人因某些疾病的困扰,过得非常苦恼,心情抑郁。其中一些神经功能性疾病,如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面瘫等疾病,节假日里高度兴奋、紧张、情绪不稳定时面肌痉挛会反复发作,给人带来很大痛苦和烦恼。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陈国强教授在假期里接到不少患者咨询,有北京本地人,更多的是外地患者,有一部分人在假期旅游途中发病。假期一过,10月8日一上班就接诊了几位面肌痉挛患者,其中一位患者来北京旅游,在游览香山返回途中面肌痉挛发作,经朋友介绍前来就医。
面肌痉挛是一种什么病?为啥一激动就发作
据陈国强教授教授,面肌痉挛也称面肌抽搐,属于一种面部神经功能障碍性疾病,表现为人的一侧面部不自主抽搐,也就是跳动。而且这种抽搐呈阵发性、不规则、程度轻重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紧张及自主运动等而加重。多在中年后发生,女性常见。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也就是“眼皮跳”,而民间恰恰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的说法,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不仅眼皮跳,还会连动到嘴角,严重者连带面部至颈部。临床上,面肌痉挛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面肌痉挛,一种是继发性面肌痉挛。这两种类型可以从症状上区分,发病原因也不同。原发型的面肌痉挛,在静止状态下也可发生,痉挛数分钟后缓解,不受控制;继发性面肌痉挛多在面瘫后遗症中产生,只在做眨眼、抬眉等动作时产生,静止时不发生。
导致面肌痉挛产生的原因有较多,临床上表现为:一是,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面肌痉挛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导致,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二是,一部分患者为面瘫恢复不完全,遗留下类似面肌痉挛的面部联带运动。三是,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中医认为面肌痉挛是由于体弱气虚、营养不良或风寒侵袭引起血管病变而致,所以在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饮食不节、冷热无常等外界因素的刺激下诱发发病。
原发性面肌痉挛占99%以上,发作在脸上病因在脑中血管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占“面肌痉挛”比重的99.1 %,其病因为面神经根在出桥脑段(面神经刚刚从脑干发出的一段)受到走行异常的血管压迫,引起面神经损伤,出现脱髓鞘变,造成神经纤维之间电流“短路”,引发面部肌肉抽动。
原发性面肌痉挛多数在中年(更年期)以后发病,女性较多,单侧发病多见,双侧面肌痉挛者很少见。病程初期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常使人嘴角反复朝向一侧歪,严重者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累及较少见。抽搐的程度轻重不等,为阵发性、快速、不规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较轻,持续仅几秒,以后逐渐处长可灰数分钟或更长,而间歇时间逐渐缩短,抽搐逐渐频繁加重。严重者呈强直性,同侧眼不能睁开,口角向同侧歪斜,无法说话。也有少数病人于抽搐时伴有面部轻度疼痛,个别病例可伴有同侧头痛、耳鸣。常在疲倦、精神紧张、日常生理性运动时加剧抽动,但人不能自行模仿或控制发作。
药物除苯妥英钠或卡马西平等药对一些轻型患者可能有一定程度缓解症状外,一般中枢镇静药、抑制剂和激素等均无显著疗效。而服用卡马西平或苯妥英钠这些抗镇定抗癫痫药物只控制症状,而且长期服用副作用也很大,依赖性也比较强。可以服些B1、B12,但收效甚微。一些中医疗法,如推拿、按摩、针灸等因无法触及病因,不仅无效,而且因此病本身怕刺激,有时针灸反而会加重病情。因此,建议面肌痉挛最好不要针灸,尤其在疾病发作期间。那么,是不是就没有好的治疗方法呢?当然不是。过去由于人们对面肌痉挛病的认识不足,弄不清楚发病的原因,只能是围绕症状治疗,以至于很多患者治了多年,甚至尝试各种办法,仍然不能控制疾病发作。医学发展到今天,已经能明确病因,并针对病因进行治疗。
微血管减压术可一次解除面神经压迫
在面肌痉挛疾病的医疗上,当人们发现药物不能彻底治好时,开始进行各种方法尝试。后来人们发现肉毒素可以阻断神经与肌肉间的神经冲动,用来治疗面部肌肉痉挛和其他肌肉运动紊乱症,用它来麻痹肌肉神经,以达到停止肌肉痉挛的目的,依然是治标不治本,后来被应用于医学美容,使过度收缩的小肌肉放松,进而达到除皱的效果。
注射肉毒毒素在一定程度上可控制面肌痉挛,打一针疗效一般能持续3-6个月,最长能控制一年,短则2-3个月,需要反复注射,而长时间注射会产生抗药性,所以打完后在一段时间内面肌痉挛会得到短暂控制。因A型肉毒毒素可麻痹面部的神经而使神经受损伤造成人为的面瘫,长时间注射的病人或多或少都会有面瘫的症状,这种面瘫多数不可逆,可能会成为永久性面瘫。因此多用于单纯眼睑痉挛或不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
后来人们试图通过手术方法治疗面肌痉挛,曾尝试面神经干压榨、分支切断术、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等,用血管钳压榨神经干,压榨力量轻则将于短期内复发,重则遗留永久性面瘫;在电刺激下找出主要产生痉挛的责任神经支,进行选择性切断,效果虽较压榨术好,但术后仍要发生轻度面瘫,1-2年后亦有复发,已很少采用。面神经减压术上世纪50年代开始使用,减压术较复杂,尤其全段减压术不仅难度大,而且有一定危险。面神经垂直段梳理术20世纪60年代开始采用,目的是切断交叉的神经纤维,以减少异常冲动传导,缺点是很难确切地达到既不明显面瘫又不出现痉挛的程度。
当人们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找到面肌痉挛的病因后,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开始使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国际上微血管减压术已成为治疗面肌痉挛的首选方法,是医学界公认的根治面肌痉挛的方法,手术技术成熟,操作简单,风险较小,效果很好,术后立竿见影。世界上总体治愈率在82%~99%间,复发率仅在1-5%左右。
上世纪80年代后期微血管减压术逐渐引入我国,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陈国强教授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对手术进行大量的技术改进,手术治愈率提高到98%,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陈国强教授手术约1800余台/年,累计手术2万例以上,在手术并发症的防控和处理上有了很大突破,为国内外数万名患者解除了病痛。
(东方红星 文/李烈;资料来源:功能神经疾病文献,好大夫-陈国强网,百度文库,配图/网络,航空总医院神经外科中心)
[专家介绍]
陈国强 主任医师,教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中心主任,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擅长: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舌咽-迷走神经痛及其它各种颅神经疾病;软性-硬性神经内镜治疗各种脑室内疾病;颅内脊髓肿瘤等,手术超过2万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