缪昌联:山村烛光
“素描”师德楷模
2013年09月17日 星期二 本报记者 何国庆
编者按
近年来,在教育强省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我省广大教师为人师表,潜心育人,勇于实践,甘于奉献,涌现出一批师德师风先进典型。其中10名教师在教师节前夕被授予“湖南省师德楷模”称号。今天,本报集中刊发9名师德楷模的先进事迹(吴永良的先进事迹,本报9月8日1版已作报道),以飨读者。
缪昌联:山村烛光
浏阳市澄潭江镇龙家小学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教师留不住,连代课教师也难请。1977年,当地的高中毕业生缪昌联,自愿请缨来此任教,一干就是36年。
缪昌联的家离学校三四公里远,要走一条崎岖陡峭的山路。只能步行往返。那些年,学校不开餐,一年四季只能带中饭在学校吃。特别是严冬,那时还没有保温桶,冬天一碗冷饭下肚,冷得直打寒战。他有了中师文凭后,很多人劝他,你是正式国家教师,何不到其他条件较好的学校去。他说:“我是龙家人,再苦再累也得顶着。”
缪昌联心里时刻牵挂他的学生。班上的陈杰芝同学摔伤了,他每天傍晚会跑到离学校有几公里的陈杰芝家补课;杨绍林因家庭困难,不想读书了,他给付学费买生活用品,直到小学毕业。
为解决学生的饮水问题,他天天在家里烧好茶水,提到学校。为了让孩子吃上热腾腾的饭菜,缪昌联自掏腰包购置蒸笼、液化气,免费为学生蒸菜热饭。夏天酷暑难熬,他瞒着家人悄悄地购来几台吊扇安装在教室。
他对自己的女儿却无暇顾及,因此女儿高考失利,与大学失之交臂,过早地步入社会。2004年冬,女儿出嫁。头一天他把女儿结婚需要注意和张罗的一些事情写在张纸上,交付给妻子去办,第二天仍在给学生上课。为此,女儿埋怨了他半年之久。
2011年暑假,学校砌围墙,他生怕高温影响水泥结构,每天来回4趟从几百米之外挑水给围墙“湿水”。2012年学校检修房屋,为节省开支,他硬是独自一人,把两吨多瓦片担到了学校工地。他还亲自出马,冒着酷暑,和施工队一起站在屋顶上并肩作战,直到体能严重透支,病倒住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