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光”照亮山村
刘厚锋 赖福鑫 文/图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山区教育事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被誉为大山里的“烛光”。他们燃烧着自己,点亮了山村!
教师节前夕,我们走进大山,走近这群可爱的人……
1977年秋,赖福源遇到了人生之中的第一次选择:乡领导和村干部找到他,问他愿不愿意当村会计或村小代课老师。当时,许多亲朋好友都希望赖福源去村里当会计。因为教师的月工资根本比不上当村会计。但他毅然选择了后者。
赖福源的选择,缘于一次深深的触动。因为他妻子是文盲,一次,她居然把一包农药杀虫粉当作谷虫净撒到谷堆上去了,结果谷子不能吃,家里青黄不接近两个月。“再不能让山里的孩子世世代代都成文盲。我一定要让山里的孩子们读起书来!”带着梦想和抱负,赖福源开始了31年的坚守。
“一个人和一群娃”的岁月
在学校,赖福源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既是管理员,又是炊事员;既是保姆,还是维修工。学校教学为复式教学,有学前、一、二年级三个年级段,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所有课程都由他一个人教。赖福源忙得不可开交,每天从上午到下午,上课一直没停,中午自己做饭,还要帮学生热饭,准备学生喝的开水,下午再送学生回家。
由于山里家家户户都比较贫困,大家都不太愿意送孩子读书。为了做通家长的思想工作,赖福源就答应家长,孩子先来读书,学费由他先垫付,以后慢慢补交。学生张功林,家里经济条件非常困难,又得了肺结核,读不起书,只好辍学在家。赖福源得知后,不仅帮他垫上学费,还帮他借钱治病;移民户范星元,有六个小孩,先后有五个小孩在赖福源那里读过书,为了让他们能安心读书,每个小孩的学费都是由赖福源先垫付,学期结束时才补上。到现在,赖福源自己也记不清楚从家里拿过多少柴米油盐到学校给学生,帮多少个学生垫付过学费、医药费。
由于学生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上汶教学点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巩固率和合格率都达到100%,上汶没有出现一个新文盲,实现了一个普通山村教师的最大心愿!
一个教师的学校,难耐的还有寂寞。每当放完学,学校里就剩赖福源一个人,连能说上话的人都没有,只有一把二胡陪伴他。夜幕降临的时候,悠扬的二胡和山歌小调给寂静的山村增添了不少生气和活力。
有一份挚爱叫坚守
由于全身心扑在山村的教育事业上,赖福源几乎“从不过问家里的事”。妻子虽然吃苦耐劳,但仍然忙不过来。为了供孩子上学和维持家里的开销,妻子曾多次对他发脾气,“不要去教书了,到外面去干什么都比教书强!”每当此时,赖福源心中都十分愧疚,但他始终放不下山里的几十名孩子,他只好每次都小心地开导妻子。最后,妻子也知道说服不了他,只好默默地承担起家里的一切事情,让他安心地教书。
由于赖福源教学成绩突出,有许多条件更好的学校主动邀请他“出山”,但都被他一次次婉言谢绝。赖福源有他的想法,如果他走了,有谁愿意到这个大山里的教学点来任教呢?即使上面调来了新老师,又有谁能耐得住条件的艰苦和远离繁华的寂寞呢?这里的家长离不开他,山里娃离不开他……31年来,赖福源像坚守大海中的灯塔一样,用热血和爱心点亮起大山之中的这座“航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