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凤凰也冲天
邓耀华近影。 朱维平 摄
老伴 苗青 摄
汉江传媒网(襄樊日报) 记者 朱维平 英子
山凤凰是邓耀华的笔名,一个大男人怎么有个常被人误当成女孩儿的笔名,原来他出生于市区第一高山扁山脚下的凤凰村,我揣摩他弄这么个笔名,大概一是不愿忘了家乡的水土和父老乡亲,二是想来个一飞冲天。
邓耀华的冲天梦是从电话机旁开始的,1978年,他高中毕业后到凤凰村所在的尹集乡当电话员,也就是守电话。那个时候电话机没现在这么多,每天光是传传达达的事情就够一个小伙子忙了,可邓耀华却忙里偷闲地写起了新闻稿。一番写写画画之后,便试着向报纸和电台投稿,没曾想稿子都被采用了。1984年,他被调到当时的襄樊市郊区区委宣传部工作,后来又被调到区委办公室专门从事秘书行当。在搞公文材料和新闻报道的同时,随着视野的开阔和对社会生活的进一步认识,他渐渐地迷恋上了文学。也就是在这一年,他写的散文《竹叶青青》,第一次发表在当时的地委机关报《襄阳报》文学副刊上。翅膀展开了就不想收住,那时候的邓耀华,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样样都写,颇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很快,《襄樊广播电视报》又刊发了他的一篇小小说《人前人后》。在尝试了各种文学体裁之后,邓耀华决定将自己的创作方向定位在小小说上。他觉得小小说创作上的短平快,在反映生活上起着窥斑见豹和滴水射阳的效果。更便于作者关注社会,针砭时弊,同时也能更为快捷地反映生活中的真善美。
这些年里,邓耀华总共创作了300多篇小小说,先后被全国各地100多家报刊采用,其中有40多篇被选入各种文集,有1篇被湖北语言学院选入教材《国际商务汉语》。还出版了《她比你先到》、《浪漫故事》、《生活万花筒》、《男人女人》等4本作品集。至于在各种文学刊物组织的创作大赛中获奖就更多了,恐怕连邓耀华自己也没认真统计过。因为他从不做这方面的统计,他认为写小小说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奖,那就违背了文学创作的本来意义,作家不能成为获奖和写稿的机器。他感到最大的欣慰是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读者,尤其是襄樊读者的认可。
邓耀华长期在行政部门工作,长期与公文材料打交道,还担任过一些部门的领导职务,有人读了他的作品后感到奇怪,怎么字里行间找不到一点常见公文的影子,其作品生活气息浓郁给人一种近似原汁原味的享受。但他的作品又不是简单地重复生活原型,能溶故事性与艺术性于一体,具有较强的可读性。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邓耀华是个兴趣广泛,很会生活的人。他在工作之余,藏书、郊游、打麻将、打球,还特别喜欢广交社会各界的朋友,用他自己的话说,是个“贪玩”的人。工作时间内,他也经常利用下乡调研的机会,发现和收集素材。白天“忙”和“玩”,到了晚上进行创作,他的大多数小小说都是这样出炉的。
说起来,在襄樊的小小说创作群体里,邓耀华也可以算是领军人物之一,但他出手却越来越谨慎。刚走上这条路时,灵感一来,出手就敢成章,现在一年却最多只能写个20篇左右。“是不是江郎才尽了?”常有朋友这样与邓耀华打趣,个中原因只有他自己清楚。搞文学创作最忌讳自己重复自己。没有新的思路,邓耀华情愿不写。他打个比方:把一根铁杵磨成针,开始时很容易,只管用劲磨就是了,但到了最后就不那么容易了,因为绣花针的要求是很精细的。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磨,否则就不能成为精品。有时候看着别人一篇接一篇地发表作品,邓耀华既羡慕又苦恼,也想过按照老套子轻车熟路地“炮制”一批产品出来。可那样做既对不起读者,也不符合他的创作个性。你要说邓耀华就此金盆洗手,那更是不符合他的个性。他有一个愿望:此生写满1000篇小小说。很多读者也在期待着山凤凰的这冲天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