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凤凰”飞起来
天水市北道区吴砦乡佘家门村地处秦岭山脉以南的小陇山林区。这里沟壑纵深,交通不便,土地稀薄,文化落后。没有多少文化的韦天喜夫妇,却认准了这样一个信念,无论自己多么辛苦也要供两个儿子上学,只有读书才能走出大山。
今年43岁的韦天喜,由于过度的操劳,看上去像一个50多岁的人,黝黑的脸庞,1.80米高的人,体重却只有60多公斤。和他相比,妻子更是瘦弱。贫困的生活使夫妻俩苦没少吃,但只要为两个上学的儿子,就是再苦再累,他俩也是乐意的。
1997年7月,韦天喜的二儿子韦永平考上了一所4年制的中专,成为村里有史以来第一名中专生。
村里有人劝他,一个儿子上中专就可以了,干脆让上高中的大儿子韦代平回家种地得了,何必自己这样辛苦呢。1999年7月,上高中的大儿子韦代平参加高考,被昆明理工大学金属材料专业录取。看到大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韦天喜和妻子笑了,整个村子都欢腾了,“天喜的大儿子考上大学了。”这是新中国成立50年来,这个400多人的村里考上的第一个大学生,韦家夫妇心血没有白废,两个儿子双双飞出大山。
高兴之余,韦天喜夫妇却是愁从心来。昂贵的学费让他犯了愁,一个没有固定收入的农民,供两个儿子上学谈何容易!
眼看开学的时间日渐逼近,韦天喜卖了家中的几头猪和所有值钱东西,但离所需学费相差甚远,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他将祖辈留下的房屋变卖了,但学费还是不够。
村里人看到韦天喜的困难,便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原村党支部书记朱霸仁借了2000元,村主任张有生拿出了1000元,最少的也借了100元。有些村民卖了鸡蛋之后将钱送了来,有的拿来了核桃,有的拿来了鸡蛋。村民们说,代平考上大学是咱全村人的骄傲,也是咱村里的光荣,不能让咱们的“状元”辍学。在全村人的帮助下,韦代平第一学年的学费终于凑够了。
在韦代平起程的时候,全村的人都赶来为自己的“状元”送行。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也赶来,要送代平去7.5公里路外的火车站,人们劝老人不要去了,老人却说:“我没有什么东西给娃,就让我送娃去车站乘火车吧!”这位老人硬是步行7.5公里路将代平送到了火车站,直到火车开走后,老人才返回村里。为了两个儿子上学,韦天喜夫妻俩调整种植布局,试验着种出了白菜、黄瓜、豆角、西红柿、茄子等蔬菜。为了掌握种菜技术,韦天喜利用去北道之际,专门到100公里外的马跑泉镇一些菜农的地里,帮人家干活的同时虚心向人家讨教。蔬菜下来后,他又和妻子用架子车拉上到20公里以外的集镇上赶集,每次卖完菜返回家中已是半夜了。
另外就是采花椒,30多棵花椒树可以说是救命树,一个秋季,夫妻俩从摘、晒到卖,花椒丰收的话能收入800元左右。一到农闲时间,韦天喜就编竹席或编筐子创收,妻子则进山挖药材或挖野菜,家里还养了牛、猪、鸡。夫妻俩拼命地干活,自己却舍不得吃一口好的,有了病就熬,为的是节省几个钱。几年来,韦天喜和妻子没有穿过一件像样的衣服,衣服经常是补了缝,缝了补。儿子韦代平在大学里也没有忘记父母的艰辛,他刻苦学习,节假日找些临时活干,挣点生活费,以补贴自己。今年还加入了党组织。几年来,尽管韦天喜夫妻勤劳的双手在不停地干,但巨大的费用仍使他借下了账。到现在,全村60户人,他借了38户,占了一半多,借款已达2.3万元。今年以来,他的身体一直重病在身,经过检查,确诊为慢性肾炎,干不了重活,只能放牛,搞些家务活。今年8月份开学之际,大儿子韦代平的学费再度陷入困境,无奈之下的韦天喜想到了贷款。他把贷款的想法给村支书张连生谈了后,村支书张连生也非常关心,多方奔跑帮助解决。北道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杜振华在吴砦乡调研时,积极和乡党委书记朱永春共同协调解决。经过村、乡各级组织和领导的帮助,8月20日,韦天喜终于拿到了5000元的贷款,次日就汇给了远在昆明上大学的儿子。
提起这件事,韦天喜激动地说,如果没有各级领导和众乡亲们的热心帮助,恐怕我儿子的大学是读不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