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县鸿德隆茶庄兴衰
上世纪三十年代,滕县颜楼村开明人士颜钧甫先生,在滕县西关大街老槐树旁开办“鸿德隆茶庄”,专门经营茶叶生意。主张以诚信为本、童叟无欺,发扬儒商精神,生财有道。适销对路,批发零售,互利共赢,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畅销滕县及凫山、邹县、临沂等周边地区,在鲁南地区享有盛名。
1949年全国解放后,政府提倡工商业者发展生产、繁荣经济,鼓励工商业者扩大经营、搞活市场。颜钧甫很快就从亲朋好友中筹资数万元,由股东们组成董事会,颜钧甫先生任经理兼董事长,董事会每年召开一次,向股东们汇报一年来的经营情况,并向股东分红。笔者作为当年入股招聘的员工,经常陪同经理到全国各地采购各种名优茶叶,如杭州“狮峰龙井”、“六安瓜片”、“黄山毛峰”、“信阳毛尖”、“福州珠兰”、“云南普洱”、“西藏砖茶”。并聘请茶叶技师对购进的原茶叶进行加工烘焙,筛选分级,茶叶质量均有提升。
话说滕县有夏喝“龙井”、冬喝“大方”、二八月喝“珠兰”的习惯。农村人最喜欢喝“双窖提首”和“花三角”(即香茶叶末)。春天新茶上市,嗜好茶的顾客最讲究喝“马上鲜”,“马上鲜”是茶叶中的极品,味道清爽可口,有提神明目的作用。“马上鲜”茶叶产于安徽黄山极顶,避风向阳的地方,在“清明”与“谷雨”之间,青春少女以“兰花指”采摘,精挑细选后,用快马送至京城,向皇帝进贡品尝。封建社会没有火车、飞机等先进的运输工具,只能快马加鞭予以传送,故取名“马上鲜”。由于店内茶叶品种多,适合城乡各类消费需求,鸿德隆茶庄当时顾客盈门,可谓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后来,政府为改变滕县的旧面貌,决定发动群众对旧县城进行综合治理,先扒掉旧城墙后填平护城壕沟,重新开发建设,原西关大街建成了新的商业街——新街,就是当时以及后老百姓叫的“洋街”。临街的工商业者以县城建设为契机踊跃投资筹建门面房,纷纷盖起了营业大楼。鸿德隆茶庄率先搞起建筑,在杭州绘制了具有西方建筑格调的设计图纸,建筑上采用外墙蘑菇石垒砌,门窗铝合金结构,四扇玻璃转门。室内装饰西湖全景挂图,“断桥残雪”、“三潭印月”、“苏堤春晓”等风景画。大楼内外悬挂购自上海的霓虹灯,晚上五颜六色,流光溢彩。柜台采取开放式柜台,引来众多市民前来驻足观赏,鸿德隆也相应扩大了经营。二楼是会客厅,专供招待股东和新老客户。后院有厨房、卫生间,院内养着奇花异草,环境优美。
在抗美援朝期间,鸿德隆茶庄慷慨解囊,主动捐献一万元现金,当时在同行业中首屈一指,经理被评选为滕县工商联合会委员,茶叶协会会长,企业被评为先进单位。
到了1955年,政府对私营工商业实行“限制、利用和改造”的政策,受“左倾路线”影响,私营企业不能随便到外地采购货源,商品减少了,营业额逐渐下降,生意处于倒闭状态。不多时政府进行公私合营,实行赎买政策,资产入股,人员分流,店员变为国家公职人员。政府每年向入股人员发放股息。到“文革期间”股息就停发了。鸿德隆茶庄的字号后来入为滕县茶叶公司门市部,从此,兴旺一时的鸿德隆茶庄就销声匿迹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进行新农村建设,城市进行旧城区改造,原来的“洋街”也变为“步行街”,焕然一新,鸿德隆茶庄的大楼也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