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山歌 西岭探秘的最佳配乐
“西岭汉子名字多,有个名字叫背二哥。背粪上山忙农活,背粮上山去挖药……”在西岭山歌艺术节上,“山歌王”各亮绝活,喉咙一开,立即技惊四座,原生态的山歌传遍了山野沟谷。尤其是《西岭背二哥》更是火了一把,“背二哥”这个当地土生土长的老行当让大家倍觉亲切。
山歌,是山区民间文化的一个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可分为酒歌、山歌、情歌、劳动歌、风俗及仪式歌等。西岭山歌是山里人对爱、恨、喜、乐等人类朴素情感的真情流露与表白,是经过千百年的岁月洗礼而传承下来的宝贵文化资源,是后人研究民族的历史、宗教、迁移、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的重要佐证。山歌情感丰富,唱出人的心声,是心与心碰撞产生的火花。不同地域风格色彩的山歌,演绎着生活的酸甜苦辣,凝结着劳苦大众的智慧才思。山歌随口编唱,信手拈来,灵活多变,体现出歌者惊人的机智与聪慧。西岭山歌风格色彩独特,节奏旋律多样,题材内容丰富,给艺术家们不尽的创作素材和不竭的创作灵感。
在过去四五百年,西岭山民往往以唱山歌为乐事,他们在春种秋收时,在挖药、伐木等辛劳工作中,用山歌提神、传达情感。但近几十年,西岭山歌却面临逐渐失传、断代的尴尬局面。为传承发扬山歌文化,近年来大邑县开始对西岭山歌挖掘、整理、开发,举办西岭山歌节并组织村民比赛,2012年10月,西岭山歌正式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授牌,目前正努力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诞生于西岭雪山地区独成体系的西岭山歌,是西岭雪山旅游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内容。认清西岭山歌的发展现状和现实价值,对促进大邑县“文旅兴县”战略的实施和“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西岭雪山在创建国家5A级景区及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进程中,西岭山歌这一文化品牌也迎来了传承与发展的大好机遇。传承与发展西岭山歌,建议在两个方面着力:
政府科学引导。借西岭山歌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契机,制定西岭山歌传承与发展的详细规划,建立和完善适应文化市场的有效机制。强化政府的职能作用和主导作用,努力改变目前民间自发活动的状况,建立山歌开发的民间组织,科学引导山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顺应时代潮流,促其健康发展。
创新传承形式。发挥山歌协会的作用,开设乡土课程,举办培训班,在大邑本土培养一批梯次发展的山歌人才。深入推进山歌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景区活动。把西岭山歌的发展与西岭雪山风景旅游的提档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丰富西岭雪山文化旅游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