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板栗白果增产不增收 山乡农特产怎样“香飘万里”

时间:2015-06-10  【转载】   来自于:无锡日报    阅读

  又到一年收获时节。记者在宜兴太华、张渚等山镇采访时发现,当地的板栗、白果等特色农产品获得了丰收,然而山农们却高兴不起来。他们告诉记者,今年收成好了,收益反而降了。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增产不增收,农户很困惑  

  “去年板栗每公斤售价近8元,今年化肥农药以及人工成本都上涨了,不料价格反而降低了。”太华镇石门村农户张德彬种植了上百亩的板栗,今年共收获板栗5000多公斤。他本来盼望着能卖个好价钱,没想到上门的外地商贩开出的收购价每公斤只有6元出头。 

  不卖又不行。老张说,板栗不易储藏,最好要放入冷库。然而建造一座冷库投资很大,像他这样的普通农户显然难以承受。有一年,由于储藏不当,堆放在家的板栗坏掉了三分之一。今年为了防止板栗受热变质,老张特意买了4只吊扇来吹风降温,即便这样,仍坏掉不少。而且,一旦外地收购商走了,再想卖就难了。 

  种板栗挣的是辛苦钱。为了把板栗园管理好,60岁的张德彬和妻子一年忙到头,双手布满了老茧。到了收获季节,打板栗的人都难找,一天上百元的工资更是付不起,他俩只好把亲戚朋友都请来帮忙。从9月中旬起的20多天时间里,老夫妻俩天蒙蒙亮就起床,一直劳作到晚上。辛苦一年却没有获得理想的回报,老张非常无奈:“明年如果还是这种行情,我只能减少种植面积了。” 
 
  张渚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蒋法军说,过去行情好的时候,当地板栗每公斤能卖到十多元。这几年市场一直比较低迷,板栗每公斤价格今年已跌至5-6元,白果仅4-5元,由于售价较低,采摘成本又高,有的农户感觉不划算,索性不去采摘,大量白果挂在树上白白浪费掉了。明年怎么种,农户们都很迷茫。不少人种植积极性大幅下降,有的准备把板栗树铲掉,改种毛竹等其他经济作物。  
  特色农产品为何难卖好价钱? 

  板栗、白果营养价值很高,过去一直都是山区农户致富的绿色珍宝。这些特色农产品,如今为何卖不到好价钱?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种植面积扩张太快。石门村村主任吴耀东说,近年来,该村板栗种植面积从数百亩迅速发展至4000多亩。随着产量大幅上升,市场收购价自然难以提高。其次是技术有“瓶颈”。目前,无锡市场上的糖炒栗子每公斤价格高达30元,品种主要为锥栗和油栗。前几年,石门村里也想帮助农户改良品种,引进了河北良乡的板栗品种,试种了几亩。可是由于技术不过关,种出来的板栗个头小、产量低,最终以失败告终。 

  然而,最关键的因素还是销售渠道少,农户缺少话语权。宜兴山区板栗大部分由外地商贩进行采购,然后转卖给山东等地的加工企业,制成罐头食品后,价格要比果农出手的价格高很多。据了解,在宜兴只有一家板栗加工厂,企业负责人说,今年的收购价虽然达到每公斤近8元,比外地商贩高出不少,但由于受生产规模等限制,只能消化掉本地产量的十分之一。因此,很多种植户说:“钱都给外地人给赚走了。” 

  走出困境,路在何方?

  “我们农户的愿望很简单,只要种出的农产品有稳定的销售渠道,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格。”张德彬如是说。许多农户都表示,希望当地能多办几家农产品加工企业,解决农户们的后顾之忧。 

  宜兴山区农产品资源丰富,早在上世纪60年代,该市就是全国年产板栗500吨以上的重点县级产区之一。目前全市拥有板栗种植面积5万亩,青梅近万亩,白果9000亩。这些特色农产品,如何才能成为山农“致富果”香飘万里?宜兴市农林部门一位负责人说,一是要引导农户组建合作社,合理规划种植,统一生产经营,走规模化、品牌化之路。二是政府要加大信息、技术、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此外,还要引进社会资本,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宜兴青梅产业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当地梅农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制定保护价统一收购,价格平均比市场高出50%。同时,把青梅加工生产成盐渍梅,从加工利润中切出20%,对梅农实行二次分配,提升种植积极性,年出口额超300万美元。合作社还投入400万元,启动了青梅深加工项目,进一步提高青梅附加值,减少中间环节,为农户创造更多效益。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