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中山亭的由来及建造时间
今黄兴路北口与中山路相交的三角地带,名曰先锋厅,是长沙市区一处著名的历史地段。先锋厅正中矗立着一座高十余米的钟楼,称中山纪念亭,习称中山亭,这是长沙市区保存至今较有特色的一幢近现代著名建筑。中山亭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省会近现代标志性文物建筑之一。
准确的讲,中山亭不是亭子,而是一座钟楼,故被称为长沙标准钟楼。所以《长沙老建筑》一书中将其归属为公共活动建筑。钟楼修建时为五层西式方形建筑,高16米,后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中山亭。
清朝时,此处为一堵高厚的照壁,北面正对湖南巡抚衙门前的辕门大坪,照壁后即为巡抚衙门卫队先锋厅的营房,占地约数百平方米。辛亥革命后,清朝被推翻,原巡抚衙门改为湖南军政府,后又改为湖南督军署、湖南省政府,而照壁和先锋厅房屋则废弃不治。
1930年2月,中山路修筑竣工,省建设厅又决定圈用照壁前后之余坪及先锋厅地,建设一座公园,并将照壁拆除,建一钟楼。工程于1930年3月破土,7月即告竣工。建成后的公园,因北向隔中山路正对省政府大门(今青少年宫西门),故称省政府前坪公园。
钟楼立于公园中央,为一高16米的西式方形建筑,共5 层,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命名为中山纪念亭。附楼南向3层。
在此之前,长沙旧习相沿,向以天心阁城楼午炮为标准时间,每至午时,霹雳一声,惊天动地,于人民生活殊多妨碍。钟楼建成后,装上了从德国购进的电动标准时钟(从德国进口,花了400银元)。从此,人们从此经过,举目遥望,即可获知时间。所以,中山亭的建成又是长沙城市使用公共标准时钟之始。
钟楼之后掘有椭圆形水池,深2米,周围砌砖栏,间以绿釉瓷柱。池外为草地,间植花木,而以水泥矮柱贯铁链以环之。在当时来说,这座公园钟楼高矗,池水清悠,红花绿草,尚不失为一处城市景观。1932年,市立民教育馆设于该处的附楼,下层为书报阅览室和游艺室,中层为办公室与教室,上层系平台,为民众茶园。因地点适中、交通便利,每天来馆民众达400人以上。
自清初以来三百余年,先锋厅因正对湖南最高军政机关大门,目击了发生在这里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如1910年震惊中外的抢米风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湖南反正,1922年毛泽东领导的长沙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可以说是世事苍茫,饱经风雨。而高踞于此处的中山亭也历尽沧桑。 1938年长沙大火,吞没全城;其后发生的中日四次长沙会战,炮火连天,中山亭依然昂首屹立。中山亭又是近70年来长沙城市变迁的历史见证。修建中山亭的当年,曾在其南向修了一条10米宽的马路,通往吉祥巷;又于两旁各修一支线,与中山路相连。1948年修筑黄兴中路,先锋厅又与八角亭、司门口连成一线,成为通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