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音袅袅传山乡——记潘祖良和他的农民乐队
近日,潘祖良和他的鐄铿民乐队受邀到九和乡进行演出。“我们的队伍在新昌、东阳、磐安三地已经小有名气了。创建一支民乐队伍、为村民服务一直是我的梦想,如今这一梦想已基本实现。”潘祖良说。
今年60岁的潘祖良是胡宅乡后张村人。年少时,他在乐器演奏方面就表现出过人的天赋,9岁开始自学胡琴,10岁学笛子,11岁学唢呐,13岁学吹打,各种乐器都是一学就会。20岁时,他已经是一个越剧团的主胡了。
25岁那年,潘祖良自己组建了一个剧团,辗转东阳、新昌等地演出。后来他带班去江西演出,不巧刚好遇上江西搞“运动”,不允许搞演出,于是他又回到东阳、义乌一带演出。虽然不是专业剧团,但他的剧团演员年轻漂亮、功底扎实,乐队师傅技艺精湛,有“农民小百花”之称,在当时的东阳上卢一带更是一枝独秀。“当时我们剧团的演出总是排得满满的,而其他许多剧团过来之后只能在宾馆里休息,甚至连嵊州过来的专业剧团也常常没戏演。”
年过而立,潘祖良突然解散名噪一时的剧团,回到村里做起了木匠。“过了30岁,觉得带班演出有点不务正业。”在剧团带班时,他就曾一边演出一边自学木工,并自己动手做一些乐器、家具。为了提高手艺,回到家乡之后,他拜师学了三个多月木工。此后,他平常在村里做些木工活,冬季和春季则到一些戏班里拉胡琴。
上世纪90年代,潘祖良又到一个专业剧团“深造”。当时剧团招人要求音乐专业出身,由于他功底扎实,被破格录用。“其他人都是专业院校科班出身,而我全靠自学,他们问我什么大学毕业的,我只能回答‘农民大学’。”虽然与科班出身者相比在技术上有一定差距,但潘祖良勤奋、肯下苦功,短短半个月就有了明显进步和提高。剧团老师说,拉五把是比较难的,一般人要花三个月左右才能学会,但潘祖良一个晚上就学会了。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三年后他离开了剧团。对潘祖良来说,在剧团的三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通过与众多专业演员接触,他在技艺上有了质的飞跃。
离开剧团后,潘祖良一直“赋闲”在家,只在空余时间出去客串一下,直到2006年组建农民乐队。“当时就是想组建这么一支农民乐队,发挥自己的特长,为村民服务。”在他的带动下,胡宅乡后张、前山等村的10名乐器爱好者走到了一起,组成一支农民乐队。因传统上胡宅乡前山、后张、岭西三个村合成鐄铿,因此潘祖良把乐队命名为鐄铿民乐队。9年来,除了农忙时节之外,乐队成员晚上一有空就聚在一起训练,在技艺不断纯熟的同时,名气也越来越大。如今,鐄铿民乐队已经名声在外,并受到一致好评,村民举办红白喜事都要请他们演上几出。2012年,他们还受邀参加了县农民文艺汇演。
在其他乐队成员看来,潘祖良实在是一位音乐“天才”。擅长各种乐器演奏不说,连《西游记》、《贺寿》、《哭灵》、《春忙》等乐队表演的大多数曲子和剧本都是他自己创作的,乐队平时演奏的乐曲全是由他谱曲的。他甚至还会制作多种乐器,他做的胡琴比一般乐器店里卖的要好得多,现在他使用的越胡、京胡、板胡等都是自己做的。就拿那把龙头越胡来说,音质上乘,价值超过1万元。“上面的一张蛇皮就要400多元,这把越胡价值不菲,我们平时一般不敢拿来玩。”队员们开玩笑说。
看着自己的农民乐队梦想一步步实现,潘祖良满是自豪和喜悦,但资金不足的烦恼始终困扰着他。“民族乐器我们基本上都有了,都是个人掏钱买的,但西洋乐器只有小号、拉管和大提琴。队员们也没有一套合适的演出服,每次都是穿着迷彩服演出。虽然县里相关部门曾先后两次给予共4000元补助,但买了两个音响就用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