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正能量传遍仫佬山乡
——罗城文化志愿者刘毅进村屯放电影160多场
3月22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图书馆副馆长刘毅没休息,忙着调试设备,收集刻录资料,准备过几天进村放电影。他说:“这段时间是春耕,这方面的片子群众肯定喜欢。”
刘毅是一位文化志愿者,2007年以来,他和他的同事们走进了135个村屯,义务播放电影164场,观众10.8万人次,赠送科技光碟202张、发放科技资料5万多份,把正能量传递到仫佬山乡的各个角落。
2006年,罗城被文化部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单位,次年9月,“共享工程”罗城支中心建成。业务主管部门县图书馆“鸟枪换炮”,增添了不少设备,其中就有电影放映设备。刘毅和同事们拉起幕布,在图书馆里放映,但观众寥寥:城里人没兴趣,农民没时间来看。
文化部的文件规定,放映设备用于为读者、群众服务。“这个规定很宏观,没有送电影下乡硬性规定,在馆里、广场上放,也是完成任务的。”刘毅说,“但我们思考,不能敷衍任务,要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真正服务于群众。”
图书馆工作人员一起想法子,认为县城传播途径较多,居民对传统的电影兴趣不大,到农村放映,说不定受到欢迎。
说干就干,刘毅和同事们往偏远的宝坛乡庄洞村出发。下午3时出门,开了4个小时的车到村边,难事来了:有近两公里不通车,几百公斤的放映设备和宣传资料让大家犯难。
感人的一幕发生了:村里走出十几个村民,抢着把设备和资料抬了过去。到放映的晒谷场一看,全村男女老少都坐着等了。村支书说,十几年没人到村里放电影了。一位农民拿出土酒,硬是灌了刘毅等人几碗。回到家时,已是深夜。
刘毅说:“这件事让我终生难忘。让我看到群众的文化需求是多么强烈,看到做这件事的意义。”从此,刘毅和同事们的足迹印在了仫佬山乡的村村寨寨。每次放映,先播放宣传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科技种养等短片,再播放一部经典爱国主义影片,用时3小时左右。
最近的一次放映,是3月初在四把镇朱砂屯。拉横幅、接电源、挂幕布,村民们都抢着帮忙。调试投影仪器时,孩子们好奇地围观,在投影灯光前做各种手形,笑声不断。村民黄美菊说:“看完电影懂得国家大事,晓得科学种养,还教大家做好人,以后要多来啊!”
刘毅说,每场都是这样的场面。据放映队不完全统计,每次放映,村子里70%以上的人来观看。
东门镇东勇村养殖户姚小琼,对放映队有特别的感激之情。她的养鸡场刚起步就遭遇疫病,损失3000多只。放映队来时,她就找到刘毅,寻求养鸡方面的技术资料。刘毅很快整理了一整套资料,上门送给她。姚小琼看完感叹:“你们早来半年,可能就没那场疫病了。”如今,她已是远近闻名的养殖户。
一个人、一个放映队的力量有限,所以前几年,刘毅都叫上“共享工程”乡镇分中心、村级服务点的工作人员,手把手地传授放映技术。如今,罗城70%的行政村建有“共享工程”服务点,工作人员技术娴熟,村民想看电影,不用再等刘毅和放映队了。(记者 韦鹏雁 本报通讯员 韦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