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库山乡志》有关的人和事
2012年12月16日,收到我哥哥宋宜民寄来的一本《库山乡志》,但没有封面。12月20日,又收到库山乡政府办公室主任付中铭先生,寄来的两本《库山乡志》。收到后,我连日择时品读,倍觉亲切,浮想联翩,感怀万千。因为,它涉及我所相识的许多人和事,勾起了我很多美好的回忆,也涌出了许多艰苦卓绝的镜头和场面;它勾起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和牵挂,一些亲戚朋友老师同学战友邻居的影子不时浮现在眼前;它勾起我家乡建设发展的追忆,一些波澜壮况的事情历历在目;它勾起了我对家乡历史的反思,也憧憬着家乡美好的未来和期待。
《库山乡志》是由莒县库山乡人民政府和莒县地方志办公室编、中国炎黄文化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一部地方志。主编:张永明、朱吉高、华长兵、纪淑霞。执行主编:万振甫、朱有为、孙桂溪。责任编辑:刘玲。由莒县三彩印务有限公司2011年10月第一次印刷,开本787*1092、16-1,1300千字,3000册。编委及编务人员近60人。山东省历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题词为:“弘扬齐鲁文化,促进经济发展。”。莒县原政协副主席柴孝荣题词为:“重今博古,继往开来。”。库山乡党委书记张永明、乡长纪淑霞共同作序。乡志出版后于去年底召开发布会,乡党委邀请我参加,因公务繁忙,未能出席。据说会开得很成功,有500多人参加,许多在外工作的知名人士拨冗出席,鼎力赞贺,十分难得。
一、《库山乡志》是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了库山乡域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名人古迹等,载存了大量有价值的历史资料。我虽然而曾在那里生活学习了十八年,也走遍了库山的山山水水,但之前并不了解库山全域的情况和历史。特别是对库山远古时代的情况更是了解甚微。当看了志后,才认识到库山的文化源远流长,倍感自豪和骄傲。如《库山乡志》记载:“境内早在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就有东夷先民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时期属莒国,战国属齐。秦国属琅琊郡莒县。西汉属徐州琅琊郡析(折)泉县(今所上、下石城村)”这里讲的下石城就是我姥姥家,以前尽管去过上百次,但并不了解这段历史。看了志,才知道,原来那里是一尊县城。再如:从出土文物看,库山乡境的历史也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在文物古迹中记载:境内现有距今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遗址一处,周代文化遗址4处,古城遗址一处。周代墓葬1处,汉代墓葬3处。出土春秋时期青铜器5件。龙山文化遗址有库山遗址,1970年发现的墓葬中有石斧、石臼、陶鼗等. 周代文化遗址有下石城斜子地遗址,距今3000年,位于村东石河西岸。齐家沟遗址、孙家路西遗址、源河遗址等。还记载:周代墓葬源河墓群、汉代赵家庄墓、源河墓群、叶家官庄墓群。古城遗址有:析(折)泉古城,位于上、下石城村,古城东旁石河,西靠城子岭,坐落峡谷之中的河域之上。古建筑遗址有:上石城古城墙,源河村北阁子等。寺庙有:张家庄村关帝庙、崖下村南庙、孙家路西村奶奶庙、西山村老公庙、源河村北庙、源河村南庙。碑碣有:源河村透亮碑、源河村北阁子碑、崖下村南庙碑、马家官庄九品寿官碑、西山村至公庙碑等。出土文物有:青铜器、铜盘、铜鼎、铜匾等。还记在了乡境的古树古泉等。古树有:万家山村古双刺柏、我们大福照村元朝古双槐、西三山村志公庙前国槐、响场村七星树。古泉有:双泉,位于下石城,常年不干;牛鼻泉,位于上下石城交界;大山四泉,位于大山南段,大山东坡;独泉,位于庄科村南沟;猪头泉,位于东山旺后沟上游;暖泉,位于张家河村;神泉,位于万新村西南;温泉,位于小库山村北;山泉,位于库山西坡。上述这些古代遗址、文物、古树、古泉等,充分说明了我们库山家乡的历史渊源和文化,长远深厚,值得研究和发掘,值得弘扬和传承。
二、《库山乡志》记载了大福照的历史沿革和村庄发展及人事情况,这是生我养我的地方,读来更是亲切。在第二十三编村庄部分第622页记载:“乡驻地距西北1公里,地处上菱,东与小福照自然村隔河相望,西依高山子、围子山,西北与解河村接壤,南与朱家官庄村相毗连,北与茶沟、万家山村相邻。贾氏元朝立村。《重修莒志民社志》载:四区虎爪庄贾氏,始迁祖汝相,元宰相居贞第训之子也,此为长支。因村建于山梁之下,其山如虎,故名虎爪。1945年解放后,改名大福照。”以此,才知道我们村的历史渊源。又载:“邢姓于明末从今诸城贾悦镇邢家村迁入。明末清初孙氏自今碁山镇长宁村迁此。乾隆51年(1728年,许氏从今阎庄镇闫庄村迁入。臧氏于雍正年间(1728年间)从今五莲县汪湖镇后水清村迁入赵家村,后移居大库山村,清末迁此。清咸年间(1851年)丁氏自今诸城贾悦镇丁家庄迁入。宋姓自今宋家河村迁入。清朝中期,元姓从五莲县于里镇管帅村迁此。王姓于清朝中期从东莞镇朱留村迁入,另一支民国初期(1915年)从东三山村迁入,再一支于1952年从上石城迁入。崔姓于光绪二十年(1895年)从今五莲县五莲县汪湖镇仁旺村迁入。刘姓于清末从今安丘市帅实村迁入。民国初期(1918年)解姓从今朱刘官庄迁此。仕姓于1927年从仕家沟迁来。杨姓于1941年从万家山迁入。徐姓于1946年从今东莞镇东河崖村迁入。同年,郝姓从今东莞镇大石河村迁入。牛姓1947年从元河村迁入。姜姓于1955年从齐家沟村迁入。万姓于1984年从万家山迁入。”以上记载使我了解了大福照村的历史渊源,立村人是贾家,也就是说贾家是这个村的第一户主,而且是皇室家族的后裔。我的姑父姓贾,是位私塾先生,很有学问,看了与其家族遗传有关。在我姑家东边的一片宅子,有大青石板铺路,台阶较高,四周方正,足有两平方公里,类似古建筑遗址。这里住的撒都是贾家的人,看来这是贾家的古宅。同时知道了大福照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原来叫虎爪,因地势二起名,后来才改名。还通过读志知道我们村中的那条小河叫沈家河,并传有八宝琉璃井的的故事,以前并不知道这条小河叫什么河从哪来来到哪里去。现在明白其源头叫余家宅子,这个村已没了,现在是万家山和东莞镇石河坡村的交界处,经解家河,流经我们村入淮河。同时知道了我们村所有姓氏的迁入年间和渊出。这是不小的收获。
还记载了大福照村的行政划属情况,据载:明嘉庆年间(1522年)属于莒洲拓贤;1931年属莒洲第四区茶沟镇;1944年属莒沂东莞区,1953年属莒县东莞区;1958年属库山乡,同年9月属前进(库山)人民公社;1959年1月属东莞人民公社,同年8月属库山人民公社;1963年属莒县东莞区;1971年属库山人民公社;1984年6月属库山乡。这些记载使我明确了我们村的行政归属和沿革。
还记载了大福照村的人口发展变化情况。建国前58户,280口人,耕地1776亩,人均占有粮110公斤。合作化时期65户,310口人。1978年,134户,528口人,耕地1586亩。2010年350户,1051口人,耕地1586亩,人均收入7042元。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大福照人口经济的发展变化。同时还记载了水利、交通、工业、农业、绿化、商业、政权、文化建设等情况,使我从中了解到家乡的变化和状况,虽然比我离开家乡的时候有较大发展,但与全国各地特别是江浙一带的村镇相比,相差太远,冷然比较落后。
乡志还记在了大福的革命前辈和英模人物。有老党员:丁兰正、贾文祥、许传孔、丁兰溪、贾现玉、崔桂祥、藏纪考、仕学祥、丁兰池、藏纪成、宋宝玉、季常秀、宋宜春、孙开溪等。历任支部书记有:贾文祥、解则祥、丁兰朋、王友福、藏世富、姜广福、邢桂修、贾文友、王君效、宋宜河、丁守国、丁守勇及副书记:孙开溪、邢来增、崔勋胜、许彦秋、邢桂海等。村长、主任:王西臣、藏纪成、丁兰英、丁兰桂、解则祥、崔桂祥、藏世富、王友福、贾文友、丁仁民、宋宜河、崔勋荣、丁守国、姜广福等。大队会计:贾文卿、王友福、邢桂修、徐长胜、丁仁民、贾绍俭、解宝正、孙挺友等。民兵队长:邢桂德、贾文友、王恩生、姜广福等。妇女主任:王学英、刘克兰、刘学花、王世花、胡德花、孟庆雪、刘世香、高云梅等。团支部书记:藏世民、邢桂民、许彦义等。参军支前人员:崔桂江、贾文明、贾文贵、贾绍海、王学贵、杨文明、孙宁溪、丁兰正、许世泰、丁德友、亓立田、贾绍全、孙登溪、贾文卿、许彦堂、邢桂德、宋宝玉、孙宁溪、孙成溪、丁兰朋等。志愿军:崔桂江、宋宝玉、许世泰、孙成溪、杨文友、亓立田、丁兰朋等。自越反击战:刘克友。在上述名单中有我的父亲宋宝玉,他是1945年参加革命的,先是在革命武装部队,转战湖北湖南等地参加战斗,后转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是铁道兵,担任司务长。立过战功,为革命做出过贡献。
还记载了我们村的大学生,有:贾友宏、许加亮、许传红、许传海、贾振江、孙乐菊、邢玉宾、刘云平、丁守生、王富英、许宁元等,其中许宁元是清华大学博士。从此看出村里的文化程度在普遍提高,因为我入伍的时候,高中学历算是村里最高的了。
还记载了我们村在外工作的人员:有宋宜金、王君恩、郝学江、孙挺胜、刘云生、解贵民、许彦奎、宋宜刚、丁仁海、宋宜民、丁守忠、许加民、王乃成、孙建民、许世泰、朱加乐等,其中我列一号,也是我们村目前为止级别最高的。同时我们家还有我哥哥宋宜民、弟弟宋宜刚,他们都是老师。也是我们村一家上榜最多的。
还记载了我们村的一些能工巧匠和知名人员:王成祥、王守田、宋宝山、牛凤武、亓立升王守京、贾现瑞、贾文成、刘克亮等,他们分别是村里知名的石匠、木匠、纺织匠、中药世家等。其中王成祥是当地著名的建筑师,曾组织建筑过莒县一带的许多公路大桥。我当兵时他也叫我到他那里吃饭,每次探亲我都去拜访。刘克亮是一名赤脚医生,但他的医术很高,服务态度很好,随叫随到。全村人都对他很敬佩。我们家他更是关心至上,使我非常感激。所以有一年春节回家,因他的弟弟也去当兵,我便在大年夜,一直在他家陪同他的母亲过年,以示感恩。
还记载了大福照村获得的一些荣誉:1979年、1995年获县计划生育先进村,1999年获五个好党支部,2000年获莒县农业开发先进村;2008年获山东省林业局绿化模范村。还有王友福、邢来增、王君校、宋宜河、丁守国等分别获得模范共产党员称号。对此,我很高兴。因为他们代表了我们村的光荣。其中王友福是我当兵时的支部书记,临走的头一天晚上,他杀了一只羊,在家西他的新房子里,专门为我和许彦秋送行,还叫我的父亲和许世来一同参加。宋宜河是我的堂弟,他和丁守国任职时也多次来找我办事,并商讨村里修路等建设和发展问题。特别令我欣慰的是村里获得省里的绿化先进。我入伍是村了的绿化还是不错的,漫山遍野郁郁葱葱。但当我1978年探亲时,山上的树木全没了,光秃秃的,尤其使我伤心的是我的爷爷坟墓苇子山上的I片松树林全被人砍光了,我父亲在高山子前栽培的一大片果木苑也没了。据说是听说分田到户了,自由了,一夜之间给枪杀光了。因此,几十年后,村里的山上又绿化了,发展绿色经济,并获得荣誉,这是一件大好事。
总之,乡志记载我们大福照村的情况是值得我欣慰的,由此也非常感念对我的养育培育和支持我们全家的乡亲们,除了我的父母兄弟姊妹外,在这里我要特别感谢:王有福、王成祥、王守成、宋宝庆、宋宜福、宋宜春、孙清溪、孙廷利、孙亭玉、贾文祥、贾绍聪、贾绍明、贾绍利、贾绍留、贾文友、贾进忠、邢桂修、姜在有、牛风武、臧世贵、丁仁海、许世来、许世全、刘克亮、丁守果等父老乡亲们。上述人家,不但平时对我们家很关心支持,经常问寒问暖,在我参军的时候,都分别设宴为我送行,我一辈子都不能忘记他们,并要不断感恩。
三、乡志还记载了我们宋家的诸多人和事,使我感到和荣幸。据宋氏支谱载:明初从东海十八村迁居现诸城市朱解村。明中期迁至莒北(今五莲县)管帅河南居住之。因地势泥涝,住不过10年,全家越西岭在大路西安居,故取名宋家路西。清康熙年间,宋氏第十族宋玹从宋家路西迁入小河北村,因位于维河北岸,故名小河北。1981年改称宋家河村。清咸年间(1851年)宋氏第十六世祖宋兆兰及长子宋印、次子宋杰迁入大福照村。宋印传宋玉成一支,又传宋宝山一支,又传宋宜福一支。宋杰传宋玉现、宋玉曾(一支)宋玉现又传宋宝玉既我的父亲一支。宋玉曾传宋宝庆一支。此前,只知道我们宋氏的祖宗是微子启,及大福照近代传序,其他并不知晓。在库山乡域,宋氏家族除分支到我们村外,还由宋家路西和宋河村分支到源河村、小库山村、彩山村、小孙家路西村、茶沟村等地。在乡志里记载了这些村的领导干部和知名人士,有:宋连弟、宋世廉、宋法正、宋维富、宋宝玉、宋宜金等400多人,在乡域是比较多的。其中宋连弟(1923年10月—2007年)是宋家河村的,1944年参加八路军,历尽备战,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务。1978年任空军第9军长,1980年任乌鲁木齐空军指挥所主任,1983年任兰州军区顾问,副兵团级,中共十二大代表,获解放勋章。这也是库山乡近代最高的首长。也说明宋氏家族人才辈出,为国家民做事业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四、乡志还记载了我的一些老师和同学,使我想起恩链不断。老师有:万振甫、万志升、刘光臻、王世昌、解章会、付京运、孙振幅等。其中:万振甫在茶沟上联中时他来带过课,虽然时间很短,但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万志升、刘光臻、付京运、孙振幅也都是联中时的老师,还有我哥哥宋宜民,都教过我的课。解章会是我高小时的老师,对我很好,有时中午不回家吃饭,他都把自己带的干粮给我吃。我当兵后,他多次去看我的父母,甚为感激。王世昌本不是我的直接老师,因在莒县四中时他和钱数茂、尹学本老师住在一起,我和刘军友、刘善良等经常去玩,所以很熟。在毕业告别聚会时他在我的笔记本上(笔记本是尹学本老师专门到诸城去买来送我们的)写下了“鹏程万里,志在四方”的赠言,是我一生的激励之语。他在库山中学任教时,我曾去拜访过,并共进午餐,共餐的有刘军友、毛延亮等。同学有:丁仁海、丁仁民、王爱民、王桂双、曹发录、解宝福、董振文、高金书、仕金生、张善凤、王友祥等。其中:丁仁海是莒县四中时的同学,他是9级,我是10 级,也是一个村的,也是世交,关系一直很好。他对我很关心,我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问题,交流思想。我也经常在他家里吃饭。我入伍时他送给我5元钱,还有孙清溪送我元钱,那是村里人家都很穷,只有他们两位能送的起钱。使我一生难忘。王桂双是我高小时的同学,毕业后见面很少,有一年回去探亲时,乡党委书记请我做客,他来陪同,才知道他是乡人大主任。高金书是高中时的同学,他是二班的,我是三班的。因他书法不错,经常切磋,他还写了一个隶书的帖子供我临摹。现在他在青岛开画室,小有名气。董振文也是高中时的同学,上学时他对我很好,但经常带菜给我。论起来叫他的母亲叫姨,经常到他家做客。毕业后他在水利局工作,后来当东莞乡镇长,给我来过信,有一年探亲时他来看我,后来就没就见过,但我始终没忘记他。解宝福、曹发录、是我三届同学,有一次探亲曹发录来看过我。解宝福任莒县民政局长时来上海两次看过我,我07年五一节回莒县去拜访过,一起聚会的还有张西平、张西正、郝永兰、王乃收、孟庆英、王跃进等同学。饭后,张西正、张西平陪同参观了浮来山,并在白果树前留影。宝福送我两套《文心雕龙》和《清管廷献殿试策》,虽是复制品,但也很珍贵。
五、乡志还记载了我的一些战友,使我想起激情岁月的很多故事。在兵役工作一编中记载:“1973年征兵11名,其中普兵9名,特种兵2名”即我们那批兵。我属普兵,还有王效友、史金文、刘世祥、许彦秋、王德强、赵立华,这是我一起入伍的。我们这批兵提干2名,既我和王效友,转志愿兵1名就是赵立化。其他都复员了。另外王军恩、孙挺胜、郝永江、刘长远云等都是我们一个村的,他们都是后序参军的。王效友是水兵,在福建基地快艇21支队服役,后来转业到日照发电厂,07年在日照聚过一次,还有赵瑞民、岳祥文、孙彦广、赵瑞成、陈玉玺、孙世安等战友。刘世祥、许彦秋有一年探亲他们来看过我。孙挺胜在上海服役时多次到我这里阿来聚会。赵立华复员在福州工作,有一年探亲我给他家带过几个鱼罐头,因在半路上遇到一个熟人,送给这个人两个,都是为了面子。
六、乡志还记载了我的一些亲戚朋友,使我想起很多亲情故事。有:本村我姑父贾文卿,他是私塾先生,算是村里的高级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年代,由于学校上课不正常,我都是找姑父请教读书,与贾绍聪、贾绍明两个表兄一起,跟姑父学《三字经》、学珠算,听他讲《水浒》、《三国演义》等,收获不小。我也经常在姑姑家吃饭。还有下石城我姥姥家,老爷姓高,据载:“高祖从今沂水县富官庄乡高家石岭村迁入,因村西北城子岭顶有石城残迹,故称石城。”姥爷高连德,在部队牺牲。姥娘抚养我母亲和四个姨,生活极为艰苦。我经常到姥姥家,他都是做最好的东西给我吃,对我关爱备至极。最后一次是76年春节,在惠民接兵时回家去看过,以后再也没见到。姥姥过给一个舅舅抚养,舅家一个表弟叫高学彬在莒县医院任麻醉科主任。二姨家在源河。三姨家在小库山,有个表弟叫董振存在莒县外贸局工作。四姨家在源河村,有关表弟叫陈义元在莒县水利局任副局长,是援藏干部。五姨家在小孙家石河,属东莞镇。此外,赵家庄、张家庄、解家沟、万家山、傅家庄等村也都有些远房亲戚。所以U亲戚都对我的成长有过帮助和支持,使我念念不忘。
七、乡志还记载了我的一些相识的领导和知名人士,使我想起很多美好的回忆。我当兵时的公社书记是赵学里,秘书刘湘玉,经常到村里检查工作。刘湘玉跟李成树还在村里蹲点,带领群众在光顶山上挖坑载果树。还有刘凤荣,也在村里蹲点,我当兵走时她到县里去送我,下着鹅毛大雪,天气很冷,她一直与欢送的人群目送我们的军车离开。换下来的旧衣服也是她给带回的。第一次探亲时我去看过她。后来调到县里了。还有仇道萍书记,2007年回家探亲,她请我吃饭,参观了中药厂。陪同有乡长、人大主任等。还有宋法正、宋维富、王成仁等他们在茶沟管理区担任领导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宋法正还请我吃过饭。在乡志里还记载了许多文化名人,有山东政协委员著名书法家王玉宽,书画家朱全来、宋金鼎、姜道连、高金书等。其中,我上高小时,王玉宽曾给我在钢笔上刻过字:“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其他几位的字画我哥哥曾给我过几副观赏收藏。还有医生张加会,我曾找他拔过牙。他的两个儿子张西正、张西平都是我的同学。
八、乡志是一部教科书,包罗万象,内容丰富,充分反映了库山人民的聪明才智,其中记载的1000多名政府官员、革命前辈、军官英模、专家学者、文化名人都是库山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事迹和精神不但激励着本家族,也激励着全乡人民,并会辐射和影响很远很远。所以,我叫我的家人要以此为本,对本族的子孙后代加强教育,传承志史和精神美德,为建设和谐民主富强文明的库山乡而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