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传记】夏有良:在笔墨中奋进
他,被誉为“耐得住寂寞的中国画画家和书法家”。因为,书画是他一生执着和热爱的事业,不离不弃。
他,从不落单。因为,他是群众的书画老师。
从事群众书画教育30多年间,他,有教无类。培养了国内外书画人才数千人,其中不少已经迈入高等艺术殿堂,最大限度地传承和弘扬了中国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
传承中创新
出生于书香之家的夏有良,从小对书画耳濡目染,他的艺术人生,也比之他人多了一份浓厚的“底蕴”。曾先后受业于中国美术大师李震坚及中国书法大师李文采。
“学书未有不从规矩而入”,夏有良恪守传统书画的法度,打好基础,从简单的临摹开始。他先从欧阳询入手,后临摹褚遂良的《大字阳符经》、《雁塔圣教序》,颜真卿的《祭侄稿》,亦涉“二王”法帖。遍临名家碑文、字帖,其书法真草隶篆皆之,尤擅行草,给人以字势俯仰,酣畅淋漓之感。
他的国画多以自然之物为题材,山水、花鸟皆有,而山水更为优越。此外,他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清代王原祁的《雨窗漫笔》、盛大士的《溪山卧游录》、王概的《学画浅说》都在其揣摩之列。
赵孟頫题《疏林秀石图》云:“石如飞白木如箍,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随着技艺日渐精进,夏有良将书法运用到了绘画上,他的山水画注重与书法相沟通,讲究笔墨韵致,突出线条感和笔墨的渲染。曾有人赞道:“他在创作中一直很注重线条和笔墨,而同时不丢‘境界’、‘气象’、‘气韵’。 “意境”不是夏有良先生山水画的全部,也不是他山水画的灵魂。欣赏夏有良先生的作品,其突出特点在于他较好地继承了‘以书入画’的文人传统。”
在夏有良的工作室里,入眼皆是墨色。即使是在1970年被分配到黑龙江建设兵团的艰苦岁月里,习字,兼而作画,他从不间断。他的这份对书画的执着热爱,被人誉为是“耐得住寂寞的中国画画家和书法家”。
自古“墨客”,皆是“诗人”,夏有良也不例外。在形式对仗、言简意深的楹联创作中,他成绩突出,杭州西湖、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大运河青莎公园、虎山公园、半山公园、御街、浙江舟山、湖南常德等诸多风景名胜地都刻有其所撰写的楹联匾额。这也让他成为了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010年,夏有良的作品入选全国楹联书法绘画邀请展,获“联墨佳作奖”,并入编大型画册《联墨丹青 全国楹联书法绘画邀请展作品选》。
多年的磨练,夏有良从临摹到“出师”,在书画艺术创作上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并多次在全国、省级获奖。此外,他还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在西溪湿地国家公园等建设中起到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