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大别山 山歌山歌如海

时间:2015-06-22   作者:王鹰翔  【转载】   来自于:河南日报(郑州)    阅读

Page_b.jpg


    一

    一位诗人说过:群山是耸立的大海。大别山既是一座吐艳喷香的花山,也是一片歌声荡漾的海洋。

    未进深山,就有歌声飘来。“什么风吹贵客来?”“山谣引路过石岩。”这是问答。“不是外人不是客,”“都是乡邻心肠热。”这是寒暄。“清早上山露水多,放牛啰啰翻过坡。牛吃青草直摆尾,我唱山歌好快活。”这是独唱的开头。“抛粒罗豆对个歌,哥唱山歌要妹和。”“想唱么事唱么事,云彩随风妹随哥。”这是男女对唱的序曲……

    进得山来,才知道山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爱唱几句。老爷爷老奶奶张口就唱:“大人上山砍柴火,细伢下河摸螺索(蛳)。婆娘房中纺棉花,女娃院里喂鸭鹅……”大姑娘小媳妇细声软语,扬嗓就唱:“热汗能把土变金,热肠能让水点灯。真心不怕烈火炼,真爱成就有情人……”与之相比,小伙子们多是手忙口也忙,边干活儿边唱:“阳雀一叫三春到,山歌一唱阿妹来。有心邀妹对个歌,不知金口开不开……”

    山里人性格豪爽,肠肚不打弯,你问啥他答啥。问一位去坡地种瓜的壮年汉子,平日爱唱哪些歌?答:歌子多着呢!春夏秋冬,农忙农闲,节气喜日,都有歌。再问细一点,说是——

    春有走青歌、莳田歌、播种歌、采茶歌;夏有割麦歌、插禾歌、薅秧歌、车水歌;秋有收秋歌、打谷歌、把籽歌、入仓歌;冬有砍柴歌、酿酒歌、上梁歌、打粑歌等。还有不分季节的放牛歌、烧炭歌、伐木歌、放排歌……

    山路弯弯。路边茶园里有两个青年妇女在摘茶叶。得知我们想听采茶歌,她们立刻舒眉展眼地欢唱起来:

    “高山云雾出好茶,阿嫂采茶细细掐。采得新叶回家转,做出嫩尖好香茶。”

    人走了老远,歌声还在耳边回响。

    二

    山歌是大别山人的最爱。说来有趣,深山人家祖祖辈辈老老少少,从平明时分眼睛一睁开起,到半夜三更歇息就寝,嘴里总是啊啊有声,说着笑着便唱了起来!如果说他们大清早唱的是练习曲,那吃了早饭出工时唱的就是序曲。牛儿“哞哞”在前,鸭鹅“嘎嘎”在后,农人们边走边唱进行曲,尽管声调不高,但兴奋的情绪溢于言表。到了田间地头,他们高声唱几句或是吼几声,然后投入到劳作中。此时如果干的是开荒、犁耙、植苗、锄草、施肥之类的活计,相关的爬山调、犁田曲、插秧歌、薅草歌、扁担谣等等便随之哼唱出来。而在歇畔(方言,即歇晌,干活中间较长时间的休息)时,他们则放开喉咙,旁若无人般尽情开唱。若是干活的人多,特别是有两个自然村的男、女劳力时,往往一人唱,众人和。唱山歌是乡亲们最好的休闲娱乐方式,能迅速解除疲劳恢复体力。劳动中有山歌助兴,活干得特别快,心情也特别好。尤其是像割麦、栽秧、收秋这些抢时间的农活,更得有山歌助阵,让大伙儿提起精神一鼓作气地干完。

    山村夜晚,“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恋人们唱起情歌。那是小夜曲,声音柔和、婉转、甜蜜,能听见彼此急促的呼吸声和狂喜的心跳声。

    生活在深山区的老人大多习惯于坐夜,从深秋至早春,火塘中的蔸子火总是昼夜不熄。年轻人进入梦乡时,他们便唱开了,声音低沉、细小,甚至只是嘴巴蠕动,但激情在他们心中奔涌。他们咀嚼回味的都是那些老歌,比如《三进黄陂街》、《十把扇子》等等。大山里的歌唱高潮多在春节、元宵节以及农历三月三和端午节。从春节期间的“狮子拜门”即舞狮者与说旦头(土语,口彩的意思)者边舞狮边说吉祥语,边逐家逐户地给乡亲们拜年,到正月十五玩红灯时唱灯歌,再到农历三月三时的赶会与对歌,到端午节时的划龙船与赛歌,歌声之高亢,响彻了山谷;歌声之美妙,甜透了心坎。

    三

    大别山的山歌内容之广数量之多,令人叹为观止。从歌唱内容上分,有农事歌、杂事歌、节庆歌、宴饮歌、情歌、婚嫁歌以及喜歌、哀歌等;从时间上分,有晨曲、白日歌、月下曲、子夜歌、五更调等;从形式上又可分为山谣、童谣、短歌、长调等。我们目前所知道和搜集的山歌不过是很少的一部分。由于山歌的传播主力军——老一代山民的相继离世,许多老歌面临失传的命运。下面的几首短歌都是原汁原味的大别山山歌,鲜为外界所知:

    欢喜树,九枝丫。丫上结满欢喜巴。又结香桃又结果,又结红枣供菩萨。 ——《欢喜树》

    河水大,河水急。放排放到乌龙集。集上热闹生意好,卸了木材换布匹。 ——《放排歌》

    人望幸福树望春,我望财神进家门。有吃有穿有钱用,还能帮衬众乡亲。——《人望幸福树望春》

    还有一些山歌,虽然被收入地方志或民俗志,但并不是原作。比如《小公鸡》应该是《红鸡公》,原作是:

    红鸡公,翻田埂儿。姥娘杀鸡我吃腿儿。舅妈杀鸡我喝水儿。表嫂杀鸡没见鸡毛影儿。

    再如《打掌掌》应是《打巴巴掌》,原作是长调,有十二小节。有县志只收录了第一小节:

    打巴巴掌,正月正。正月十五玩红灯。人家的红灯玩罢了,我的红灯将(刚)起身。

    这里补上第二小节到第五小节,其余部分有待进一步搜集、整理。

    打巴巴掌,二月二。二月茅抻正发始。采下嫩蒿做馍馍,剜来地菜(荠菜的俗称)包扁食(土语,饺子)。

    打巴巴掌,三月三。三月新茶用担担。摘了前山摘后山,一山放过一山拦。

    打巴巴掌,四月四。四月油菜花结籽。割罢菜籽犁板田,小麦黄了大麦枯。

    打巴巴掌,五月五。五月正打栽秧鼓。口唱山歌手插秧,栽了担丘“过晌午”(俗语,即在田畈里吃午饭)。

    大别山山连山岭接岭,冈冈坡坡沟沟壑壑。这里有人世间最广阔的露天舞台,最恢宏的组合音响。一支支山歌从农家小院、田间地头飞出,在鸡鸣鸭咕鸽哨鸟啼、在松风林涛泉声溪流等的伴奏下,于花丛竹枝上跳跃,在山野峡谷里回响……

    四

    唱山歌是大别山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他们的精神寄托。问乡亲们为何一天从早唱到晚且乐此不疲?他们回答:灯不拨不亮,鼓不敲不响,话不说不透,歌不唱日子过得不香!

    山歌是山里人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很多东西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唱出来的!尤其是当话说得不明白不透彻不过瘾时,大声唱出来,心里才踏实,才痛快!山里人一旦触景生情,便情动歌出,有老歌唱起老歌,老歌忘了,现编新词现唱起来!许多“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即兴口头文学作品,就出自一代代山民之口,不断地丰富、滋润着大别山民歌宝库。那一首首新编歌谣,既有民歌韵味,又有时代气息,让人耳目一新!

    三进深山采风,已是深秋时节。在“家家打稻趁霜睛”的山村打谷场上,新结识的农民朋友唱起前不久即兴创作的两支《收秋歌》:

    挑起草头(稻捆子的俗称)上稻场,场上谷垛瞧着涨。今年收成真可以,汗水换来丰产粮。

    秋实饱满箩筐重,扁担弯弯压成弓。谷仓小了装不下,只好堆在堂屋中。

    激越而欢快的歌声让一个正在扬谷的年轻人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木掀一起稻谷扬,嘴巴一张曲儿响。谷粒如雨沙沙下,好歌随风传四方……

    大别山的山歌如海,永远激情澎湃!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