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的亭子
亭子是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其几千年的发展中,形成了令人叹为观止的亭子文化。江苏徐州作为两汉文化的发祥地,其传统建筑素以类型丰富而著称,而亭子又以其轻盈秀美、玲珑多样独树一帜,受到了人们的喜爱。
徐州的亭子,就其功能来讲,有供人休憩、避雨、观赏风景的,如云龙山上的半山亭、观湖亭等;有纪念一些历史活动的,如马陵山上的丹心亭、贾汪公园里的运河支队抗日纪念碑亭等;有后人根据历史传说而修建的,如马陵山上的三仙亭、汉王镇的拔剑泉亭等。在这些亭子中,名气最大、数量最多的是和历史名人有关的亭子,这些亭子背后都有一段令人回味的故事或传说,其中又以与孔子、吕布、刘邦、苏轼等人有关的亭子最为著名。
观道亭位于城南吕梁山之巅,因孔子在此观洪悟道而闻名天下。当年泗水流经徐州时,受两侧山地所限,形成秦梁洪、百步洪和吕梁洪三处急流。《水经注》记载:“泗水之上有石梁,故曰吕梁。悬涛澎湃,实为洄涡。”正是在这鱼鳖不能游的险洪之上,孔子发出了“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后人为了纪念孔子观道的情怀,遂在此修建了“观道亭”。亭中还有《岳飞诗碑》和文徽明真迹《疏凿吕梁洪记碑》这两方古碑。
泗水亭是为了纪念刘邦当年在沛县的亭长岁月而兴建的。据《括地志》记载:“泗水亭在沛县东一百步,汉高帝微时为亭长于此,亭有高帝碑,班固为文。”亭与碑相映生辉,驰名千古。各朝各代无不视泗水亭为圣物,屡加修葺。到了明代,水患频繁,泗水亭不幸多次坍塌,高帝碑亦不知去踪。1983年,沛县重建泗水亭。亭子为六角重檐,雕梁画栋,典雅别致,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了“泗水亭”匾额,泗水亭再次成为名胜。
徐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军阀混战的三国时期,徐州也因此拥有了与刘备、陶谦有关的三让亭,与吕布有关的射戟亭。据《三国志》记载,东汉末年,吕布一箭避免了一场大战,使沛县的百姓免遭了一场战争之苦。射戟亭就是为了保护吕布射戟时所踩之石而修建的。亭子位于沛县博物馆内,丹柱画栋,金瓦雕檐,造型精巧,亭子上方绘有吕布射戟止战的故事,两侧是著名学者冯亦吾题写的对联:“一弦飞矢鸣画戟,百万雄兵卸征衣。”射戟亭现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轼是旷世无双的历史文化名人,他曾任徐州知州,并因此留下了放鹤亭、快哉亭、醉石亭等“东坡遗迹”。快哉亭位于快哉亭公园内,据清同治《徐州府志》记载,快哉亭“在城东南……郡守苏轼名曰快哉……并吟有《快哉此风赋》:贤者之乐,快哉此风……”。快哉亭屡毁屡建,现在原址重建的快哉亭为重檐四角亭,造型端庄秀丽、质朴雅致。醉石亭位于云龙山西侧,是为了保护东坡石床及附近的石刻而建造的,为重檐结构,造型十分优雅。亭前还有一尊苏轼的雕像,呈倚卧之状,一手举笔扬毫,风神潇洒,形象生动,令人引发缅怀东坡先生的无限遐想。
名气最大的亭子是位于云龙山北麓的放鹤亭。该亭原为北宋彭城隐士张天骥所建,因苏轼的《放鹤亭记》而千秋留名。放鹤亭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后来屡坍屡修,世代存留。据徐州地方志记载,明嘉靖、天启年间分别对放鹤亭进行了重建,董其昌曾在《重修云龙山放鹤亭记》中描写了重修亭子的盛举。清代康熙、咸丰、光绪年间曾多次对放鹤亭进行了重修。新中国成立后,对放鹤亭进行了修缮,恢复了旧观。现在的放鹤亭为歇山飞檐砖木结构,坐东面西,南北长11.95米,东西宽4.95米,四壁青砖,覆以灰瓦,四周有红色柱廊环绕,古朴清幽,是人们发思古幽情、流连忘返的所在。
林林总总的亭子是徐州建筑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可以让人领略徐州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希望徐州的亭子文化能够发扬光大,永远绽放着耀眼夺目的光彩。□吕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