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鼎湖山的凉亭文化

时间:2015-06-23  【转载】   来自于:西江网    阅读

 

1404111736920.jpg

20世纪70年代的补山亭韵味独特

1404111736968.jpg

20世纪70年代的鼎湖山半山亭环境别致。

 

    进入鼎湖山,经“鼎湖幽胜”牌坊,两旁树木繁茂,意境入胜。过寒翠桥、香界桥,沿途一路流水潺潺之声不绝于耳,山泉叮咚好似孩童如铃般笑声。沿着进山大路往前再行约一里开外,便看到了半山亭。

    半山亭位于鼎湖山天溪中段北侧,因处于鼎湖山坑口至庆云寺山道之半,故而得名,这里也是人们入山步行前往庆云寺和飞水潭的必经之路。游人至此,略有疲惫,炎热盛夏,忽见路旁有一凉亭,犹如久旱逢甘雨,于是,都走进小亭憩息片刻。

    我也走进半山亭,环绕四顾,细细思量。亭,停也。兴建于路旁,可供行人休憩,遮阳挡雨。自古以来,但凡路边修建亭子,都有雪中送炭之意,展示出一种人文情怀。

    据《鼎湖山志》记载,半山亭原名“小歇”,始建于清顺治年间,康熙年间重建,小歇即小憩之意也。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点题鼎湖十景。十景之一的“小歇群峰”,指的就是半山亭及附近的秀美景致,明末清初郑际泰(号珠江,康熙年间应试授翰林院检讨,后为《三朝国史》纂修官)曾为“小歇群峰”题诗曰:“山呈清净身,溪掉广长舌;空谷来足音,见闻暂休歇”道出了这里幽静景致和凉亭的作用。

    岁月沧桑,半山亭曾多次修葺多次重建,始终沿袭着古朴的人文情结。我们现在看到的半山亭坐南向北,砖木结构,歇山顶。内悬木匾曰:半山亭。亭内石柱间砌矮墙以作凳,可供人小憩片刻。记得以前曾游览一处凉亭景点,内有这样一副楹联:“从那里来,到此不妨坐坐;往何处去,相逢即便谈谈”真是别有情趣。半山亭也不例外,石柱上也有阴刻楹联,共三副:“到此处才进一步,愿诸君勿废半途”;再有一副:“客游图画里,僧语水云间”;又一副:“相逢大笑下车笠,屏息诸缘入宝山。”这些楹联朴实而又富含哲理,与周围景物融为一体,观之、赏之,山水清音爽意,让人劳累顿消。

    越过半山亭继续往山上攀登,庆云钟声,隐约可闻。左转上庆云寺,沿途都是阶梯石级。山道难行,劳累袭来之时,补山亭忽然呈现眼前。

    鼎湖山凉亭中最有韵味,最能体现人文情怀的当属补山亭了。游客至此,往往汗流浃背,亭子间小憩一会,乘凉风习习,环绕四顾,周边峰峦叠翠,古木参天,纳凉观景,赏心悦目。不经意之间,眼前的自然美景秀丽风光便将登山的疲惫荡涤得干干净净。

    位于蹬道间的补山亭坐西向东,砖木结构,四壁为砖墙,左右壁开圆窗。亭子的前后开门洞供游客行走,仔细观看,前后门竟然不同,前门长方形,后门拱形,亭顶为歇山式,灰塑脊,四周斗拱向外延伸,古朴而又别致。补山亭下砌矮墙为亭廊,可供人围坐憩息。补山亭前门书有楹联:“北城烟雨无双地,五岭律宗第一山。”横额:宗律名山。除此之外,补山亭内壁还书有一副著名的楹联:“到此已无尘半点,上来更有碧千寻。”楹联意境简朴,直抒胸臆:满山叠翠洗尽虚浮粉饰,心境得到净化。朋友们,上来吧,眼前是连绵的绿洲,能让人更加心旷神怡。

    补山亭,寓补缺之意。亭内左壁嵌有吴柯撰《鼎湖山庆云寺补山亭记》。细细阅读,原来,补山亭为清康熙年间高凉郡守吴柯捐建。“补山亭记”讲述了之所以要在这里补建凉亭的一段故事以及缘由:“……惟是山之前后左右,更需广建亭榭,为往来休息凭高望远之所不可缺者。予初至山,为东樵来也……此而不亭,无以蔽风雨,御寒暑,亦名山之缺也。”清楚地道出了兴建该亭之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