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宜居环境 建设美丽家园(组图)
清远飞来湖中景图
深圳南山西丽街道366街改造对比图 改造后
广东建设报记者 徐文慧 见习记者 柳时强 通讯员 岳建轩
2014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获奖名单
深圳 南山西丽街道366街区公共管理与服务
珠海 香洲区社区公园建设
佛山 梦里水乡,广佛城心花园
梅州 大拓镇城西城南社区:宜居生态城,休闲幸福区
阳江 鸳鸯湖公园:保护与改造相协调,打造绿色城市客厅
清远 飞来湖公园防灾减灾工程
广州 光明之路,幸福乡村
最近,由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织开展的2014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评选工作,经过项目申报,专家初审和实地复核等程序的层层选拔,最终7个项目从26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得2014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
获奖的7个项目分别是:深圳南山西丽街道366街区公共管理与服务;珠海市香洲区社区公园建设;创建“梦里水乡,广佛城心花园”宜居生态环境;梅州大拓镇城西城南社区:宜居生态城,休闲幸福区;阳江市鸳鸯湖公园:保护与改造相协调,打造绿色城市客厅;清远市飞来湖公园防灾减灾工程;广州市光明之路,幸福乡村。让我们一起跟随记者的脚步,探寻这些获得2014年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的项目。
以人为本,实现居民安居乐业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现代宜居城市的目标要求。而获得广东省宜居环境范例奖之一的深圳南山西丽街道366街区项目,在改造过程中始终秉持该目标。
与很多地方的城中村一样,深圳南山西丽街道366街区原先也是大排档、低端商铺林立,业态杂乱,乱摆卖现象屡治不绝,街区内到处脏水横流,交通堵塞不便,各种配套设施年久失修,严重破损,街区内交通、安全事故屡屡发生,治安、消防隐患常年存在。
自2011年3月开始,街道办通过实行改造新高路成“366大街”、修建新围文化广场和建设366大街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三大举措,使原先落后的城乡结合部实现了美丽蝶变,成为了集休闲、文化、购物于一体的特色休闲街区。
值得一提的是,在建设后期,街道办以人为本,不断完善管理和服务系统,将街区范围内的小区、出租屋进行精细化管理,对周围居民、来深建设者、学生等提供人本化服务,得到了省、市领导的称赞。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南山旅游景区的一颗璀璨明珠。
同样处于珠三角地区珠海市香洲区社区把“以人为核心”纳入自己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中。为此,区主要领导同志亲任领导小组组长,小组成员分片区深入市民当中,连续三个多月累计走访上千名市民,在广泛倾听民意的基础上,决定升级改造城区“边角闲置地块”,再造中国式邻里温情。
地处粤赣闽三省交界处的梅州大拓镇城西城南社区,为了实现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积极探索“网格化”管理制度,打造平安文明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居委主动搭桥,对困难儿童和妇女、老弱病残人员等进行帮扶,对失业、下岗人员进行培训和再就业指导。通过多种举措并举,2013年,社区再就业率高达92%。此外,为了增进与相邻社区的交流,城西城南社区还会定期举办具有社区特色的睦邻节,在商住高新社区发放以睦邻服务为主题的便民卡,为居民之间、居委会之间搭建友谊之桥。
科学规划,建设绿色生态环境
中国著名城市规划学家吴良镛曾说:“做好一件事,必需要有一个统一、科学的规划,科学的规划能使事情成功一半。”获奖的佛山市南海区里水镇,在对三河两岸进行景观提升、推进内河涌整治的道路上,始终秉持该信念,坚持规划先行。
佛山市南海区的里水镇,处于广州与佛山半小时都市圈内,被誉为“佛山前庭,广州后院”。近年来,里水镇以丰富的水乡生态资源为切入点,推出“美村计划”,对三河两岸进行景观提升,推进内河涌整治,里水一河三岸的水质、水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了暴雨不涝、水清岸绿。
与里水镇相同,阳江市也是紧紧围绕优化生态环境,做好做活“水文章”。阳江市以鸳鸯湖公园改造项目为契机,在闹市中营造“城市客厅”,提升和完善公园社会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享受亲水、慢生活的休闲空间。现公园已拥有粤西地区最大音乐喷泉、全国最具放飞规模风筝竞赛场。
在公园的改造过程中,阳江市坚持因地制宜、生态优先,突出人与植物、人与水和谐相处的主题,采用自然过渡的处理手法营造出良好的生态景观,并且很好地保留和保护了原有古树。公园的改造,提升了自然生态功能、完善了社会服务功能,为市民提供了生态优美的生活、工作、学习和休闲空间。公园服务半径约10公里,游鸳鸯湖公园目前成为本地人款待外地朋友的好客之道。
创新规划,助力打造宜居环境
创新,是城市更宜居的不竭动力。
记者了解到,从2011年5月到2013年6月,广州推出乡镇路灯建设工程,在白云、花都、增城、从化所辖31个镇(街)覆盖范围内,共投资约10.76亿元,安装路灯11.68万盏,路灯道路长度4388公里,惠及人口约200多万人,开创了国内大规模建设乡镇路灯之先河,基本在广州市农村实现了“村村通路灯,有路必有灯”,改善了以往农村一到夜晚就漆黑一片的旧状,为打造宜居广州增添了精彩一笔。
创新助力打造宜居环境方面,除了体现在引进先进技术方面,也体现在了前期的项目规划方面。清远市飞来湖公园防灾减灾工程就是通过巧妙地创新规划,让飞来湖公园秀外慧中,使它不仅具有环境景观的优美,更是成为市区防洪防汛工程的一座桥梁,对市区运输物资、防洪指挥、抗洪护堤等方面起到应急防汛的作用。
飞来湖公园防灾减灾工程作为清城区“十件实事”民生工程之一,计划投资24.5亿元,占地3000亩。经过多年的建设,昔日河床裸露、遍地黄沙、烟尘滚滚的烂泥地,如今已变成鸟语花香、绿林仙境、湖水清澈的主体公园。它的建成,已成为清远市绿地系统的重要节点,是清远城市绿地系统中最大的城市公园。
获奖项目典型代表
珠海:体育公园建在家门口
在家门口500米之内,步行15分钟,就能走进舒适的绿色体育公园,这种便利在珠海香洲得以实现。为完善低碳健康的绿色健身网络,香洲自2012年开始,规划在5年内,兴建132个社区体育公园服务居民。目前已经建成58个,全部向市民免费开放。
公园从选址,到定位,再到设计,均以市民诉求为导向。区委、区政府在综合考虑了土地资源、基础设施、交通出行及人群特点的基础上,优先选择老旧小区居民相对集中或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区域。在用地上,对区内未经充分绿化的“边角闲置地块”和尚未充分利用的“街头山边绿地”等摸底排查。
在体育公园的定位上,结合周边社区已经形成的文化习俗和健身习惯,一改传统社区公园“广场+绿地+健身器材”的单一模式,结合周边社区的历史、民俗、群众艺术等要素,深度开发特色文化内涵,分别形成香山、名人、留学、地方音乐、传统民俗、珠澳关系等“个性化”主题,让生态、人文、历史传统及富有时代气息的多种文化亮点在公园里绽放,增强市民的社区认同感。
为了杜绝“建时一窝蜂,建后没人管”的弊端,香洲区以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形式,颁布《珠海市香洲区社区体育公园建设与管理办法》,确立了区、镇街、社区三级监管网络,明确了各级管理主体的职责范围。而对于紧邻居住小区的小型公园,则在社区居委会的主导下,探索居民“自我管理场地、自我开展活动、自我维持秩序”的自治管理模式。
据不完全统计,自2012年首批公园建成以来,已累计接待了200多万名市民与游客。“花在眼前,绿在身边,耕耘就在家门口”的开放型、参与式公园,将市民掩鼻而过的市容黑点,变成了争相进入的环境亮点。
阳江:生态公园营造城市客厅
去鸳鸯湖公园放风筝、看瀑布、赏音乐喷泉,如今已成阳江市居民茶余饭后的主要活动。但在2012年前,公园污染严重,公共性服务设施缺乏,居民常常投诉。阳江根据市民需求,对公园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注重保护与改造相协调,将鸳鸯湖公园营造成绿色的城市客厅。
鸳鸯湖公园建于1986年,园区设施陈旧,主要以售卖门票为经营方式,原有的儿童活动中心、动物园与公园环境显得十分不协调,附近的烧烤场因其污染成为市民投诉的焦点。
阳江坚持保护与改造相协调,在尽量保护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对公园进行人性化改造。在保留园内原有地形基础上,通过拆除原有构筑物,人工堆积小地貌,重新与周边生态环境相融合。在改造风筝竞赛场时,原有草坪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在不影响竞赛场放飞风筝的功能上,通过堆土,修整出微地形。
阳江在改造公园的同时,还以点带面,对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做到小区建筑与自然共生、公园和整个城市生活圈相互渗透,形成良好的视线通道,植被和山林得到保护。
如今,鸳鸯湖公园已经是阳江市区的观光游览胜地,公园的文化性和趣味性显著的厕所楹联更让市民津津乐道。厕所采用园林式装饰,通透的空间表现手法,让厕所与周边绿化景观相协调,使厕所与公园景观相得益彰。
广州:乡镇路灯不再“睁眼瞎”
2013年5月从化良口镇爆发洪灾,抢险队伍连夜进村救援,但大部分供电设施损坏,路上一片漆黑,幸好暴雨中仍能光亮的LED太阳能路灯引领救灾队伍顺利到达受灾村庄,救援工作得以迅速开展。这得益于广州市政府2011年“民生十件大事”中的“乡镇路灯建设工程”。
乡镇路灯建设工程项目于2011年5月正式启动,2013年6月完成验收和移交。此次乡镇路灯建设工程共安装了11.68万盏路灯,惠及约200多万人,项目总投资约10.76亿元。
路灯建设后,一旦发生偷盗、运转故障等问题,谁来管,路灯如何不成为“睁眼瞎”?为确保路灯长期稳定运行,由市建委牵头组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建立了乡镇路灯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市委编定培训方案,提高各村镇路灯维管人员的业务水平,确保移交后,路灯管得住、管得好。市委还将责任明确到人,确保一旦出现“黑灯”情况,投诉有门,能及时通知质保队伍组织修复。与此同时,制定各级行政管理部门经办人员(包括村巡查员)工作职责,纳入职效管理与考核,因灯具及施工质量出现问题的,由施工及灯具厂家负责维修;非质量问题的,由所在镇(街)、村统筹维修,杜绝后期路灯质保养护工作漏洞。
目前,乡镇路灯三期项目已经于2014年2月份启动,现在在广州市照明建设管理中心的牵头组织下,乡镇路灯三期项目正在进行前期摸查工作,预计三期项目将建设路灯约7万多盏,覆盖33个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