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乌山被一箭射出了名 道山亭记录历史(组图)
乌山上有不少石刻,其中就有《道山亭记》
□东南快报 郭盛 齐榕 通讯员张勇/文 刘兴/图
有读者说,“三山两塔”中的乌山一直都是福州的标志之一,想通过本报知道更多的有关乌山的历史故事。乌山的几个亭台楼阁和摩崖石刻有啥典故?乌塔什么时候开始倾斜的?……
记者找到了熟知福州人文历史的古建筑设计师王勇坚,让他给大家说说三山之首——乌山。
射大乌射出了名山
福州乌山与于山、屏山如古鼎的三个鼎足。乌山在西,于山在东,屏山在北。因此,福州自古别称“三山”。
据王勇坚介绍,乌山真正的名字应该叫乌石山,也叫道山。唐五代时期,闽王王审知扩城,将“三山两塔”收于福州城内,随即成为了福州的标志。
关于乌石山的得名,还有一段十分有意思的传说。
相传汉代时有个何氏兄弟,也称何氏九仙。
有一次,何氏九仙在重阳节时登上乌山游玩赏景,突然,天空飞来了一只大乌,何氏九仙随即拉弓搭箭,一箭便把大乌射下,故乌山又称“射乌山”。
唐天宝八年(749年),乌山改名为闽山。“如今的闽山,只是乌山的支脉之一,位于光禄坊位置。”王勇坚说,乌山地理位置奇特,作为福州城市西边的一角,往西可看见宽广的闽江,往南看则可以看见台江的各个岛屿,景色非常优美。
宋代熙宁初年,福州郡守程师孟登山揽胜,由于古时候,福州城内多水流,乌山又矗立在水边,因此,程师孟认为乌山可与道教中的仙家圣地的蓬莱、方丈、瀛洲相比,于是在乌山上便盖起了很多道观,便改其名为道山。
宋代梁克家在《三山志》云乌山有三十三奇。而明代何乔远在《闽书》中表示乌山又五十五奇,记载也更为详细,指的是石龟山、射乌山、鸦浴池、四圣院、华严岩、望潮峰、左神策钟、五台山、盘陀塔等。清林枫《榕城考古略》等书还记载了长乐台、霹雳岩、天象台、福字坪等景观。
此外,乌山还有摩崖石刻200多处,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唐以下许多名人都留下手迹。其中以唐代李阳冰篆于大历7年的“般若台”铭最古,刻于3米多长的岩面上。李阳冰是大诗人李白的族叔,以篆书著名,与秦代李斯并称“二李”。文字内容表明他当时的官职是著作郎兼监察御史。其余石刻以宋代和元代至元年间的较多,字体较大、比较醒目的有“道山亭”、“天章台”篆字,“寿”字草书等。天章台是元代诗人萨都剌吟咏“晚凉上乌山,置酒天章台”诗句的所在。
道山亭、先薯亭等记录福州历史
如今乌山景点丰富,其中以摩崖石刻及几个亭台楼阁最为有名。
据王勇坚介绍,乌山的道山亭为宋代福州郡守程师孟所建,在亭子修好后,他还立了道山亭题刻,并约请他的前任福州太守兼福建路兵马领辖、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作了首《道山亭记》,并由书法家林希书写在石碑上,全文共600多字。
《道山亭记》描述了福州城之内外河港纵横,“沟通潮夕,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以及“佛老之宫以数十百”的景观。
对于道山亭,清郭柏苍《乌石山志》载:“后道山亭亭废碑没,明万历初的时候,提学使胡安、清道光年间神光寺僧妙竞先后重建”。
而在乌山著名的景点霹雳岩左面石岗上高矗着一座长方形亭子,该亭子是纪念明代抗倭名将黎鹏举的黎公亭。亭子的周围还有一块黎公岩。
黎鹏举,字冲霄,安微合肥人。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任指挥佥事,时倭寇侵犯,闽江口五虎门陷落,福州形势危急。黎鹏举亲率一支水师,在马尾罗星塔、闽安镇一带大歼顽敌,使福州转危为安。后人建此亭,永纪他的功绩。
乌山还有一座先薯亭十分特别。据王勇坚介绍,先薯亭是福州著名的举人何则贤为纪念明万历年间引种和推广番薯的归国华侨陈振龙和福建巡抚金学曾而建的。陈振龙原籍福建长乐,迁居福州。早年往吕宋(今菲律宾)经商,在当地发现一种薯类,清甜可口,可充粮食,就将它引回福州,并在巡抚金学曾的帮助下,试种推广。
当时福建正逢饥荒,番薯的试种、推广,使人们度过了饥荒。金学曾还在总结陈振龙父子经验的基础上,写成中国第一部有关番薯的专著《金薯传习略》。从此,番薯逐渐推广到全国各地。
此外,乌石山上历代建造的纪念性祠堂不少。如纪念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朱子祠,纪念福建省九位著名学者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周、李侗、葵文才、蔡沈、黄干、真德秀的九贤祠,纪念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俞大猷的戚俞二公祠,纪念陈振龙的先薯祠等。乌石山弥陀寺还是福州人民反对英帝国主义霸占该寺的斗争遗迹之一。
最古的塔堪称福州的“比萨斜塔”
乌塔耸立在乌山东麓,也叫净光塔,是福建省最古石塔之一。
唐五代时,王审知父子修复和创建了闽都七塔:乌塔、白塔、定慧塔、报恩塔、崇庆塔、开元塔、阿育王塔。宋景德元年(1004年)福州知州谢泌诗曰:“城里三山千簇寺,夜间七塔万枝灯”。
唐贞元十五年(799年),福建观察使柳冕为祝贺德宗李适寿诞祈福,用石头垒建的“贞元无垢净光塔”。塔身用青色花岗石砌造,外表略带乌黑,故名“乌塔”。
唐乾符六年(879年),乌塔毁于黄巢入闽战乱之际。五代后晋天福六年(941年),闽王王审知第七子王延曦为自身及眷属、臣下祈福,在唐代净光塔遗址上兴建宝塔,叫“崇妙保圣坚牢塔”。原计划造九层,但才建到七层时,王延曦就被部下杀,还差两个月就完工的乌塔,就不再盖下去了。所以现存乌塔为八角七层,塔高35米。每层塔壁上设佛龛,嵌有浮雕佛像,共有四十六尊。这些花岗石浮雕佛像是五代时期福建雕塑艺术的代表作。四层、五层、七层,嵌有塔名碑、建塔塔记和祈福题名碑等。
王勇坚介绍,据史料记载,有着福州“比萨斜塔”的乌塔,当年在刚建好的时候就出现了轻微的倾斜,至清道光年间,塔身倾斜就比较严重了,才被发现,20世纪50年代重修加固后,在20世纪90年代又经修缮。
现在乌山附近还保存着福州市至今最古的碑刻,碑的上头左右刻着六(虫离),碑额题篆:“贞元无垢净光塔铭”,记述当年柳冕建净光塔的情况。 乌塔附近有一口“西丹井”,至今依然保留着。相传过去福州出现过瘟役,死了不少人,有位道士为救百姓,放草药于井水中,给众人治病,后立石碑“西丹井”作为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