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运河灵韵徜徉在生命的舞台
图/文本报记者赵星灿
“一个文艺作品如何能够取得成功,其实是我们每一个文艺工作者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说过,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我们文艺工作者如何攀登一座高峰?”6月28日,在纪念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一周年座谈会结束后,《遇见大运河》艺术总监萧加对记者说道。
创排练:难!难!难
萧加说,我们在创作这部作品的时候,总导演、艺术顾问就考虑一个问题,就是主题思想如何来确定,当时我们就考虑,这部作品得和我们的社会发展、现实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因为这是我们为大运河申遗宣传的作品。
在2006年5月24号,大运河申遗在杭州有一个宣言,在这个宣言上面,对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对大运河的历史文化,有了一个非常明确的概念,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所以我们这部剧《遇见大运河》,其实就是申遗的一部分。在这部作品里面,把我们中国人民要宣传大运河的这种情感,把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以及我们现在如何对大运河进行保护,把这些情感全部灌输在这部作品当中。
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就像一位工作人员说的,大运河已经拍过一个五十多集的古装片,这五十多集都没把大运河说明白,现在你们要用一个半小时,要把这些思想表达给观众。萧加用拖了长音的“难!难!难”来形容该剧的创排。“千年大运河的故事用一个多小时说清楚,不是那么简单的。”萧加说,此前也曾有知名导演动过念头,终因难度太大而放弃。
我们如何把大运河的这种文化理念和保护精神,非常深入地传递到观众心中去。我们想,如果把这个作品单纯的排成一个剧,还不如把这个作品做成一个文化事件,所以要尽我们最大的能力,把这部剧的宣传功能发挥到极致。在排练的时候,剧本还没有完全形成,我们就邀请了社会各界人士,上至耄耋老翁,下至妇孺稚童,到我们的排练厅,一方面看我们的排练,同时,我们又让大家来谈,如何进行运河文化的保护,当时谈得非常好。有些孩子几句话,听起来很幼稚,其实看得出来,生活在运河边的人,从骨子里是对运河有着非常丰富的情感。所以我们在搞这个活动的同时,对演员在舞台上,怎么能够更好的把运河文化体现出来,有着很好的辅助作用。所以,后来我们每到一个地方,除了演出以外,我们都要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运河文化搞一些采风活动。萧加这样说道。
巡演路上,惊喜不断
在巡演的这一路上,无论是在扬州也好,在宿州也好,还是在洛阳,一方面让演员到实地去采风,同时也和当地的居民去互动,搞一些不同类型、不同表现形式的活动,在这些活动当中,演员们不仅是在舞台上对角色的深度所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也对运河文化的理解程度有很大的提高。
在巡演到一所大学的时候,演出结束后,一个19岁的男学生,走到总导演面前,恭恭敬敬的鞠了三个躬,对导演说道,你们的《遇见大运河》这部剧我完全看懂了,我以前没有认识到,运河在我们民族文化当中有这么重要的地位;我也没有认识到,我们每一个人对保护运河环境有这么重要的责任。
萧加对记者说,巡演到宿州的时候,我们当时在搞一个行为艺术,需要沿着运河边走,非常累。这时,在当地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奶奶,一直陪伴在我们身边。我们当时劝老奶奶,让她回去吧,不要参加了。当时老奶奶说了一句非常感人的话:“我对运河的情感非常深啊,你们来了搞保护运河的活动,我看到你们非常的开心,你们送我的这件衣服,我到死都要穿着。”
所以在舞台上的艺术形象传播是有限的,如果把这个活动做成一个宣传队,走到各地去,通过不同的形式来宣传运河文化,宣传效应和宣传功能可能会效果更好。
萧加说,《遇见大运河》就像是一台播种机,我们每到一个地方,我们向专家、学者、居民虚心的学习,就如同在当地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经过大家一起的努力,运河文化就能传承、发扬、生根、开花、结果。如果这颗种子在运河边种得满满的,那我们的运河将来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啊。
创新作品中美的内涵
艺术作品的成功必须要创新,如果你的艺术表现形式、艺术语言,别人看了以后感觉似曾相识,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萧加借用了费孝通先生的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老指的是社会,我这里说的是艺术创作,只有‘美美与共’,才能获得艺术上的成功。”
萧加说,所以这部剧我们想当时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运河文化,刚开始的时候,我们争论得是非常激烈的。后来我们决定选择了一个独特的艺术形式,去承载如此庞大的一个题材,那就是“舞蹈剧场”。
这样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国内还比较罕见,“它突破了单纯的舞剧概念,而加入了戏剧、声乐元素。”萧加解释道。“舞台剧场,有人会说,你可能用形体表达不清楚了,没办法了,你才用语言表达。其实不是这样的,因为舞台是比较抽象的,而大运河这个题材是现实主义作品,它还兼顾着要为大运河申遗做舆论宣传的。所以,我们把高雅艺术和观众容易接受的艺术进行巧妙的集合。我们并没有按历史流程讲历史故事,整部剧呈现的是现代与历史的碰撞。让女主角带着一见钟情的男主角去看大运河的历史。既有阳春白雪,又让观众能够看懂、能够接受,所以,雅俗共赏是我们这部剧艺术创作上的一个标准。”
在创作的同时,还要吸收各种不同的艺术门类,同时今后我们要走向世界。萧加这样说,我们得需要世界语言,我们还要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运河文化。后来我们决定请好莱坞的一个著名作曲家克劳斯·巴德尔特,请他来给这部剧作曲,当时我们也是抱着一个试试看的想法,毕竟一个外国人,他如何来理解运河文化,能理解有多深?能否把情感灌输进去?一个艺术作品没有情感就等于零。但是克劳斯·巴德尔特并没有使我们失望,人家毕竟是大师,工作精益求精,全身心地投入其中,而且亲自去运河边感受运河的魅力。最后,曲子出来后,我们已经很满意了。大师又去运河边,回来以后,还是坚持要修改。所以这部音乐作品出来后,我们认为还是非常成功的,和我们的构思也非常吻合。这就是各美其美,把不同门类,不同的东西方文化,把各自精华的东西在舞台上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