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微银行”
四川省凉山州幅员广阔,山高路远,河川纵横。谁能想到,过去需要靠脚走出大山、再乘车赶往县城才能办理银行业务的彝区百姓,现在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转账、取现、缴费和领取各类财政补贴了。彝族同胞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有了农业银行的“银讯通”服务点。截至2015年5月末,农行凉山分行在凉山累计布放“银讯通”服务点3571个,累计交易192万笔,金额1.98亿元,点均交易量突破100笔,累计签订“银讯通”代理项目62个,涉及新农保、新农合、水电气、退耕还林等众多民生领域。
“移动支付”改变百姓生活
自从去年村子里有了“银讯通”惠农服务点,凉山普格县沙合莫村65岁的村民吉克大妈许久没有去5公里外的镇上办理过业务了,因为在村上的便民服务中心就可以取到自己每月75元的养老金,村上的文书沙马尔日就是业务代办员。“我们年纪这么大了,进城一趟好累哦!现在在村里取钱,既放心又方便,省了好多麻烦。”大妈拿着自己的养老金,满意地说。
作为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在全州3747个行政村中,不通有线电话的就达2412个。农行在当地的营业网点有75个,但基本都在县城。为了改善凉山地区的农村支付环境,真正为彝区百姓打造一款好用的便捷产品,农行凉山分行通过对多项渠道产品进行调研,从风险控制、前期布点、后续机具管理、成本投入等进行比对,最终确定选择农总行互联网手机支付新产品——“银讯通”作为延伸金融服务渠道的切入点。
有别于传统的智付通和POS机,“银讯通”利用手机操作的便利性进一步丰富了惠农通工程服务模式。通过在手机上安装的终端程序,连接一个用于刷卡和输密码的移动支付设备,就可以实现银行基础业务的办理。
普格县螺髻山镇上的移动代办点店主谢力用“小微银行”形容自己的店,因为依靠简单的设备和手工台账,她就可以为客户办理缴水电费、给在外念书的学生转生活费、给老人取养老金等以前只能在银行才能办的业务。今年1至4月,代办点共交易3862笔,金额达151万元。“这就是一个小银行嘛!客户也都是这么说的。”谢力说。
多样化代理便民惠企
“服务"三农"不是做简单的存取款业务,而是要针对广大农村农户的需求提供综合性的金融服务,满足广大农户的现实需求。”农行凉山分行行长范承所说的综合金融服务就是通过加载多样化的代理项目,让银讯通的功能更强大。
凉山宁南县养蚕区域遍布25个乡镇,带动了2.56万农户、10.2万农业人口从事蚕桑种植,宁南县蚕茧公司每年兑付茧款近3.2亿元,多年均由企业进行资金发放,资金安全和便捷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银讯通”从根本上为企业和农户解决了资金安全难题。
“以前收茧子,来往都是现金,有些茧农年纪大了,挣点钱不容易,我们都担心他们收现金不安全。现在好了,茧款都直接打到茧农的惠农卡上,他们可以在助农取款服务点随时取钱,安全便捷多了,他们卖茧子也更放心了。”宁南县石梨乡蚕茧站站长陈文海感慨道。
农行凉山州德昌县支行在短时间内已布设“银讯通”近百个代办点,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去年,德昌县支行与国网四川省德昌县供电有限公司签署了“银讯通”业务批量代扣电费合作协议,利用“银讯通”代办点为全县6万余户用电户提供缴费业务。
德昌县供电公司总经理李庆华说:“这一协议的成功签署,标志着德昌县电力公司将结束多年来的农村边远山区"走收"电费的历史。”该行也成为全国首家利用渠道产品将代收电费业务延伸至边远山区县域、不通有线电话乡(镇)、行政村的银行。
据了解,农行凉山分行每年代理国家财政补贴,如农机补贴、家电下乡、粮食直补、义务教育等财政性直补项目达22种,依托“银讯通”服务点,实现了16个县的新农保、新农合代理,成功营销“天保工程”、水电费、农业补贴等各类代理项目34个。
让“微银行”服务覆盖彝乡
范承告诉笔者,“银讯通”项目立项是在2011年,当时凉山州农村金融空白乡镇多,且渠道单一,要解决边远农村村民取款和缴费的难题,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农行凉山会东县支行客户部客户经理郑伟说起“银讯通”的推广,用了“先苦后甜”四个字来概括。苦的是山高路险,条件艰苦。回忆起一次雨季进山推广途中,他们一行四人乘坐的越野车由于道路泥泞,车胎打滑,一度被困在山上不得行进,吃饭更是没法准时,经常只能干粮充饥。该行三农金融部产品经理顾玉春,是从前期调研、产品研发到投入推广全程参与的工作人员之一,他多次深入偏远山区,为解决推广中的难题、了解产品使用情况跋山涉水,走乡串户,17个县里不通公路的地方他都去过,足迹遍布大凉山。当他们看到走过的乡村都设立起“银讯通”服务点,老百姓(603883,股吧)足不出村就能享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那一刻,他们的心里踏实了。“我们将继续用实际行动让以银讯通产品为核心的微银行点缀满大凉山这块热土。”范承对记者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