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山深处的食品安全课
图为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技术人员为孩子们讲解亚硝酸盐的危害
□ 文/图 本报记者 刘云涛
6月24日上午,云南省沧源县岩帅镇岩帅中学的校园里很是热闹,孩子们的笑声、惊呼声、讨论声,和着凤尾竹林里的风声,合成一曲美妙动听的协奏曲。这里正进行着一场直观形象的食品安全实验课——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技术专家跋山涉水,带着书籍和实验器材,更带着满腹的知识和满腔的热情,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送来了食品药品安全知识。这次由云南省委组织部联合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发起的为边远山区“送医送药送健康”的活动为期3天,受到了岩帅镇以及附近村寨群众的热烈欢迎。而作为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管局派出的技术专家,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业务骨干所讲授的食品安全课程,则得到了当地中小学师生、基层监管人员和群众最多的称赞。
不含牛奶的奶茶
小小的校园里,几张试验桌前,里三层外三层地围拢着好几十个孩子。来自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朱丹、向东、荣娜娜、桂立华4位技术人员正忙碌着,他们手里“忙活”着实验,嘴里不停地讲解,眼睛还随时观察着孩子们的反应。
“同学们,你们喜欢不喜欢喝奶茶?”
“喜欢!”几乎是异口同声地回答。
“都喜欢什么味道的啊?”
“草莓!”“橙子!”“草莓!”“巧克力!”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
“那好,我马上告诉大家怎么做出各种香甜口味的奶茶。”
实验人员拿起一大瓶奶精和几小瓶香精,分别递给围观的孩子们:“闻闻,什么味道?”
孩子们被刺鼻的味道呛得直皱眉头,纷纷摇头。
她拿出一个纸杯子,加少量水、奶精、香精……搅拌均匀,一杯香浓诱人的奶茶诞生了。
“谁来喝一口,尝一尝是不是和你们平时喝的一个味道?”
孩子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上当”了,因为他们意识到眼前这杯奶茶不是好东西。
“我们看到了,所谓的奶茶没有一滴奶;所谓的各种水果香味,也不是真的从水果里提炼出来的,而是来自于各种香精。那你们说,奶茶有营养吗?能不能当牛奶喝啊?”看着孩子们直摇头,实验人员点点头,告诉他们:“大家在长身体,正需要各种营养,尽量少喝或者不喝这类没有营养的饮料产品,要多吃饭菜,多吃真正的水果,多喝真正的牛奶。”
“嗯,我以后再也不喝不含牛奶的奶茶了,我回去告诉爸爸,让他别给我买了。”现场一位小女孩说。
以貌取食的终结日
孩子们的情绪被调动起来,全校的学生轮流来观看食品安全实验,老师们也在旁边看得津津有味。
这边,实验桌子上摆着粉丝、枸杞、百合、莲子等干货。每一样干货类食品对应的是一支支装有深紫浅紫色液体的试管。
“同学们,我们知道这些食物本身都有自己的颜色,但是为了让它更好看,看上去更干净,就有人拿硫磺熏制它,让它变得颜色鲜亮,就容易卖出去了。但是熏过的东西会残留二氧化硫,二氧化硫对人身体有害。”实验人员边讲解边示意大家看试管,“颜色深的证明残留量高,颜色浅的证明残留量低,这个是蒸馏水,没有颜色。”
“所以,我们选择食品的时候,不要光看外表,要摸一摸,闻一闻,还要想一想,比一比。这个经验要回家告诉妈妈啊。”实验人员告诉大家,有的食品为了好看耐储,还会用到“吊白块”——就是一种严禁使用在食品上的含甲醛复合物。“所以说,我们买食品不能光看漂不漂亮。”实验人员最后提醒孩子说。
食品安全知识的播种机
另一边,一场薯片燃烧实验正在进行,实验人员用钳子夹起一片薯片,放在酒精灯上点燃。随着火焰越来越旺,油滴滴答答地流下来。
“好多油啊!”孩子们小声说。
实验人员问大家:“又香又脆,麻辣可口,喜不喜欢啊?”
“这是我的最爱!”一个男生大声说。
实验人员告诉大家,薯片热量高,口味重,还是膨化食品,加工过程中各种营养素流失过多,对于正在生长发育的少年儿童来说,不是一种好的食品选择。
“老吃薯片,变胖了,不但影响健康,女生不漂亮了,男生也不帅了,多不划算啊!”
“哄——”孩子们会心大笑。
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在几张小小的实验桌子旁,孩子们知道了代可可脂、反式脂肪酸、膨化食品、亚硝酸盐等名词,知道了买食品要看标签,也要看配料表,知道了喝白开水的好处,也知道熏腊肉为啥要少吃……
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副所长范兵对首选少年儿童作为宣传对象做了解释:“孩子领会了正确的知识,会影响整个家庭,进而影响整个社会。”
临沧市药检所副所长石新建则从发展的角度来评价这些活动:“也许正是这一次课,就在孩子的心里埋下一颗小小的科学种子!从而对食品、医药领域产生兴趣,将来也有可能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3天时间,云南省食品药品检验所的技术专家不仅仅给镇上的中小学生开设了实验课,几位技术专家还轮流给全校师生讲授了不同主题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以及健康教育课程。同时,他们还与沧源县食品药品监管局的监管人员一起,在镇子的集市上设点,发放科普读物,为赶集的群众讲解食品药品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