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坚守大山”是放飞梦想的师德情怀

时间:2015-07-09   作者:方辉利  【转载】   来自于:黄山文明网    阅读

  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有着深厚底蕴的民族文化。城乡文化传播是中国教育的载体,中国乡村教育历来占着可观的比例。乡村学校成为时代发展不可或缺的主要环节。教师是辛勤的园丁,是授业解惑传道的灵魂工程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的事业。为人师表,无私奉献,是教师的天职。笔者认为,“坚守”大山教育,放飞大爱梦想,是当今年代丰富师德内涵的高尚情怀。 

  乡村学校地处偏僻,远离都嚣,有着寂寞、隔世的世外桃源之境。这不仅需要年轻教师有一颗大爱之心,梦圆大山孩子求知的情怀,不怕孤独,不怕生活艰难,做智慧传播者,当心灵塑造师,耕耘大山教育这个光荣的职业。 

  乡村学校是一片净土,立德树人是教师的职责。良好的师德是从师授业的第一要素,是塑造美好人格的必备素养。乡村教师难能可贵,言行举止,与校与家与乡村与孩子,高度融合,天人合一。扎根偏僻山村教学,奉献一生,只为山里娃,成为乡村教师终生的抉择。——这种爱校如家、爱生如子的师德情怀,用两个字概括,叫“坚守”。 

  乡村学校,那里大山起伏,是天然屏障;那里青山绿水,空气清新,河道蜿蜒,群峰林立;那里孩子天真活泼,心灵纯洁,敦厚淳朴,面对祖祖辈辈坐山靠山吃山的现状,都有一个放飞大山的梦,就是以教育为动力,以智慧为羽翼,走出大山,建设大山。 

  面对当今社会,时势发展,改革浪潮,搏击着人的心灵深处:是拜金忘义,还是人道主义;是利己损人,还是施撒大爱;是固步自封,还是改革创新。这无不给华夏儿女职业道德带来新的挑战。其实职业是一种媒介,文明是一种进步,道德是一种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文明发展。时代要发展,国力要提升,靠的是引领时代的科学技术。科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靠的是教育。 

  学校是育人的沃土,教师以校为家,这是一种师德情怀。乡村学校是辛勤园丁耕耘的园地,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行同学;乡村学校,是师生的第二故乡,是充实文化生活的精神家园。其实,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上有老,下有少,中有成全两代人的年轻父母。学校管好一个学生,就是管好一个家庭;学校管好一个班级,就是管好一代人;学校管好所有学生,就意味肩负起一个地域的光荣使命。 

  校园是学子精神食粮的栖息地,爱校如爱家,这是一种爱岗敬业的师德情怀。学校里的一草一木,一桌一椅,一电一水,都是师生学习生活的道具。学校里的不管是食堂设施也好,还是课堂硬件远程设备也罢,它们都是融入校园文化的元素。爱校,不仅要爱学校的声誉,还要爱校园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更要爱学生。 

  其实,地处最偏远的乡村学校,那里很多孩子外出上学不容易,老师也不够,这是当今偏僻山村学校的共性。乡村教师,与群山为邻,清泉为伴,三尺讲台为知识舞台,从一个踌躇满志的有为青年到步履渐慢的花甲老人,必定会失落过、犹豫过。当一看到当时的农村生活条件差,学生辍学的现象时有出现,捐资助困,不让一个学生辍学,是教育生涯的人生夙愿;看到孩子们渴求知识的双眼,听到整齐却略带稚气的读书声,相继走出大山,建设新都市,是乡村教师价值的提升。 

  偏僻乡村学校,地广人稀,交通不便,校舍简陋,是城乡教育差距的“解痉”之处;“三通两平台”的远程设施配置,是平衡城乡教育的有效砝码。 

  偏僻乡村学校,需要政府资助;偏僻乡村教育,需要教师奉献;偏僻学校未来发展,更需要教师坚守和建设。只有乡村教师扎根故土,才能给偏僻乡村开启一片教育蓝天;只有教师“坚守”大山的师德情怀,才能让教育文明在华夏每个角落得以衍生。乡村教师施撒大爱,不让一个孩子落队,是办好乡村教育的朴实坚守理念。(方辉利)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