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处的“石头部落”
《微中原》“活”在现代文明中的中原民居
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而又南北兼容的传统民居建筑特色。
中原地区传统民居建筑是一个地域文化的特征,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既是适应当地气候及其他自然条件的产物,同时也是特定文化、特定民俗的产物。目前,仍然有许多古村落、古庄园、古街道以及窑洞、地坑院散布在河南省境内各地。这些传统民居,富含着建筑学、历史学、民俗学、人类文化学和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起着记载历史、传承文化的作用,是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原民居具有正统、大气的风范,细微之处彰显着文化底蕴和建筑美学,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代表了中原独特的乡土建筑文化。其完整性和传承性,更是真实反映了中原地区不同朝代的建筑风格、历史风貌和周边环境。如今,传统民居已经是中原地区一道亮丽的风景,让现代人重拾农耕文明,激发出与现代生活迥异的心灵感受。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农耕文明固有的文化形态和方式在迅速消失,传统民居的抢救与保护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河南省近期开始实施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已将“民居和民间建筑”列为了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的重点。
在河南省西部和北部山区,有一些全部由石头垒砌的民居所组成的散落村庄。山区艰苦的自然环境和传统生活习惯,造就了这一个个“石头原始部落”。几百年来,村民们靠自己的双手,开采山石,修成梯田,盖成房屋,雕成石器。如今,顺着青石铺就的石板路入村,随处可见石房、石屋、石院、石墙掩映在青山绿树间;到处摆放着石碾、石磙、石槽、石桌,古朴又耐人寻味。
这些“石头部落”的建筑,依山就势,布局紧凑,即便是简陋狭小的石屋,院落也是方方正正的,高低错落有致,石阶联通四方。甚至一些家院还有石墙照壁。石屋建材完全是山区自产,墙壁是小的片状石,厚的薄的相互交错,房顶则是大块的石板,十分独特。
只可惜,这些石屋大多年久失修,有的只剩下断壁残垣。居住在此的也都是一些老年人和残疾人,很少看见年轻人的身影。年青的心总是向往外面的繁华世界,只留下这寂寞屋面对岁月的沧桑。
近年来,当地政府已经着手对这些“石头村落”进行旅游开发,在保留原址原貌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维修,增添服务设施,期望能将这些浸润了几百年岁月沧桑的小山村,打造成为当地“乡村游”项目的一个亮点。
(新华社记者 王颂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