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鹤峰铁炉小学 教育深山藏阿娇

时间:2015-07-11   作者:唐汇政  【转载】   来自于:湖北教育    阅读

0812124051.jpg


    近日,鹤峰县电视台《周末聚焦》栏目全程播报、推介铁炉白族乡办学经验。2014年春季学期结束不久,该县召开教育工作座谈会,研究、部署全县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大计,会议树立“铁炉教育”标杆,号召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学习铁炉教育经验,用心“打造农村教育质量品牌”办人民满意的鹤峰教育。暑期,县新闻中心、电视台专程到铁炉白族乡探源“铁炉教育现象”。


    铁炉白族乡是湖北省唯一的白族乡,位于湘鄂边武陵山余脉“伟人山”下,距县城130公里,境内山大人稀,交通极不便利,是一个仅有国土面积230平方千米、一万五千多人口的偏僻小乡镇,乡内中小学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与全县比较相对薄弱。2009年以前,这里没有一栋像样的校舍,没有一所出色的学校,教育教学设施极其简陋,教学成绩总是全县倒数,上恩施重点中学的学生人数未有0的突破,上县重点中学的学生数也只有寥寥几个,老百姓宁可把孩子送到乡外就读,在外务工的人把孩子带到老远的学校上学。近几年来,该乡把教育作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民生大计,举全力克难奋进办教育,围绕“打造教育强乡”目标,狠抓教学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1年,该乡被鹤峰县委、县政府表彰为“教育工作先进乡镇”;2012年,乡中心学校荣获全县教育工作责任目标综合考核第一名;2013年,乡中心学校荣获恩施州综合办学水平先进学校称号,同时获得县教育质量优胜奖第一名。2013年铁炉民族中学中考成绩综合排名全县第一。全县小学调研检测乡中心小学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一名。

    2014年中考,该乡参考学生144人,上重点线104人,首次突破百人大关,综合成绩排名蝉联全县第一。其中13人考取恩施州重点中学,91人考取县一中,6人跻身全县前50名,刘相叙同学以693的高分一举夺得全县中考状元;恩施州小学六年级调研检测,乡中心小学位居全县同类学校第二名。

    教育质量的提升,三年三大步。赢得了社会的信赖,老百姓家门口有了好学校,外出打工的村民不再把孩子带往别地就读了。周边走马镇、湖南长潭坪乡的不少家长舍近求远把孩子送到该乡学校就读,为了照看孩子,宁可在街上租房住。

    如今,走进铁炉白族乡,到处可见由学生家长自发拉起的一条条感谢老师对孩子辛勤栽培的大横幅。

 

    政府重教“用吃饭的钱办教育”


    近三年来,铁炉白族乡党委政府围绕“打造农村教育质量品牌”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目标,多次召开教育专题会议,下发教育专项文件,要求所有政府领导做到:工作研究多关注教育,日常生活多关怀教师,下乡走访多关心学生。

    “我们是在用吃饭的钱办教育”分管教育的乡领导李孝言真切地说,乡党委政府持续不断的增加教育投入,多方筹措教育经费500余万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仅教学鼓励奖一项就从2011年的一万元到2013年的9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10万余元。2010年争取省国税局捐资168万元新建乡中心小学学生宿舍楼;自筹资金2万多元为乡中心小学进校路段装置太阳能路灯;投资45万元硬化铁炉民族中学通校公路;2011年投资10万元维修乡中心小学运动场、添置学生餐桌凳;2012年投资1万元维修马家希望小学学生宿舍;投资8万元拓宽、硬化乡中心小学进校公路……如今,乡域内最漂亮的是学校,教学楼、科技楼、综合楼、学生公寓、学生食堂、教工住宿楼、田径运动场,现代多媒体电教设备应有尽有。教育教学设施硬件建设已赶超县城学校。

    每年教师节,党委政府都是提前给教师送去节日的慰问,温暖教师的心田;当得知20多名支教老师衣被单薄时,政府及时送去羽绒被;资教教师黄生贵因教学左腿扭伤,政府第一时间送去慰问金3000元,乡党委政府优先办教育,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付出了真情实感。


    部门联动倾情相助 支教白族乡


    铁炉白族乡的教育,无论是教育主管部门,还是乡直、县直部门都给予了莫大的支持,从水电保障,到交通安全,从物资设备的补充,到教师队伍人员的补给,都体现了倾斜。

    县教育局高度关注铁炉教育的发展,领导多次深入该乡检查指导工作,深入学校,走进课堂听课,把脉教学现状,与老师学生座谈,了解一线心声、体验一线疾苦。

    教育局加大对边远乡镇薄弱学校基础设施的改造力度,建设项目倾斜,三年来,教育局为铁炉教育投入各项资金累计近500万元,使学校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在资教生和农村省编教师安排上给予指标倾斜,组建县直学校优秀教师(启明星)团队下乡支教,优先支持铁炉白族乡教育。

    2013年,教育局在资金极度紧张的情况下,拿出近10万元,奖励在教学中有突出贡献的铁炉教师。

    通过“启明星”教师团队“送教下乡”“教学互动”,搭起城乡教育联系的桥梁,加强了城乡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为白族乡教师输送了教育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方法。

    2012年,县扶贫开发办为白族乡孩子赠送八万元500套崭新的课桌凳;县文体局为白族乡孩子赠送一万元体育器材;县书法协会的书法家下乡为白族乡孩子教书法。

    2013年,县开发办集资10万元修建铁炉民族中学进校公路桥。

    该乡泉峪村通过村民大会,募捐教育基金,帮扶贫困家庭送子女上学。


    管理创新 “一校制”盘活力


    铁炉白族乡中心学校把全乡所有中小学当作一所学校进行管理,实行“一校制”学校管理模式的创新,真正将“中心学校”的“中心”二字转化为现实,统一了领导班子、统一了教学管理、统一了业绩考核、统一了人事调配、统一了财务管理。

    该乡在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上积极探索,乡内中小学实行“一校制”管理,原教育站人员彻底融入到乡中心学校,将原乡中心学校一套班子、民族中学一套班子进行整合,成立了“一校制”校委会。

    “一校制”工作格局的创立,理顺了工作关系,催生了班子活力,提高了工作效率。


    制度健全 业绩量化人人平等


    铁炉白族乡中心学校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九年义务教育质量奖励制度》、《教学质量绩效工资分配制度》、《月考低绩责任追究制度》、《教学质量公示监督制度》、《全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月检、期中和期末检测制度和全乡成绩通报制度》,全乡所有学校都认真落实制度管理等各个环节,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积极推行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开齐课程、开足课时。每学期召开一次家长会,形成育人合力。传承民族文化,把白族文化融进课堂,引导学生唱白族歌、跳白族舞,做勤劳善良的白族人,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每年举行一次学生运动会。


20140812124408_66c.jpg


    把住课堂教学研讨关。重视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新进教师必上见面课;优秀、骨干教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主动邀请他人听课、求指导;教师间互约听课,领导推门听课,通过听课、评课,优势互补。

    把住教师常规教学过程管理关。从教师的教学过程管理上下手,从备课到上课、到个别辅导、到作业批改每一个环节,环环紧扣,不放松任何一个环节,教师课前一周备课(含电子备课)。经学科教研组检查备课不合格重备,重备仍然不合格视同没有备课,并加以处罚。学科教学计划、教学过程设计、培优辅差、课后教学反思、总结任课教师必须无条件完成。要求所有教师作业批改不过夜,学生试卷改、评不过天,学生的作业更正不过课。违者,扣减工作绩效考核分。

    把住学生成绩检测关。每月对学生进行一次成绩检测,教师交换监考、交换评卷,认真分析,摸清学生的根底,写出书面材料,根据学生的检测成绩实施培优辅差。给“学困生”施以偏心,班级学生按优劣搭配编座位,鼓励成绩优良的学生一对一帮助“学困同学”;教师利用课间、饭后和晚自习对“学困生”进行温馨辅导。

    重视教师个人工作自查。每一个周末,教师都要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一次自查,觉悟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写出书面自查报告,及时进行弥补。

    重视教研组对教师工作的检查。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每月对任课教师进行一次工作检查,检查内容包括教学计划执行情况、教案设计、作业批改、教学反思及学生识记批注等情况。检查结果反馈到教师本人和上报学校教务处,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知责任教师限期整改。

    重视学校领导对教研组和教师工作的检查。期中、期末对教研组的工作开展情况和教师教学履职情况进行全面检查,根据完成工作情况和工作实效,评定等级,奖优罚劣。

“人挪活,树挪死,教师岗位交流是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最管用的一招”校长吴家友如是说。该乡便建立了乡内教师流动机制,三年内依据教师完成工作情况和工作实效,实行乡内外教师交流岗位25人次。


    团队协作 领导率先垂范


    铁炉白族乡学校领导相对分工,绝对配合。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三驾马车是齐头并进,学科教研组、年级组、班主任与科任教师是并驾齐驱,学校内有的是向心力、凝聚力。

    全乡中小学的领导班子成员每人任教一门文字学科,率先垂范彰显魅力。树立“让优等生更优秀,中等生有成就,学困生有未来”的办学理念,狠抓教学质量。

    乡中心学校校长吴家友除负责全乡的教育教学管理外,还常年带九年级化学课,年年都要应对中考,年年都能考出好的成绩。

    该乡打造了一支教学业务精湛、敬业精神强的优秀教师团队。

    一批倾情支教的“启明星”。如:“启明星”校长印红主管铁炉白族乡中心小学的教学工作,“启明星”教师黄映霞、杨年杰、葛小红分别担任语文、数学、英语教研组长。他们经常指导相关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带领教师开展教学研究,铁炉小学申报的《湖北省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的认识”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课题》于2013年9月顺利结题,这是该乡省级课题研究的一个重大突破。黄映霞老师还结对帮扶了一名贫困生。

    一批对教育事业忠贞不渝、鞠躬尽瘁的老年教师。他们几十年如一日,耕耘着乡村的教育事业。如:56岁的小学教师李德元一心扑在教学上,别人教不好的班级,他能教出好成绩,为辅导学困生,他不知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付出了多少心血。58岁的张孔海老师,任两班科学课,分管实验室。胡春林老师身患糖尿病,坚守中学毕业班的教学工作,他任劳任怨,服从安排,不计个人得失。

    一批与时俱进、爱岗敬业的中青年教师团队,他们每天默默无闻地工作,堪为打造铁炉教育的主力军。如:小学教师王晓玲、向妮除完成自身的教学任务外,还利用业余时间教学生学习白族舞蹈;曾召富老师坚持每天为学生补习功课;中学班主任熊红霞、刘楚君为加强班级管理,坚持在教室里办公;正直青春年华的教师张资生,从利川来到铁炉从教,把知识和智慧、爱心与青春奉献给了白族山乡的孩子。新进省编青年教师汪次炜、刘姝娴在全县课堂教学比赛中均获一等奖。

谭守乐老师真诚地说“我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但我是拿了国家的钱,就要摸着良心做事,要对得起学生和家长”,真情的流露展示了老师们从业敬业的高尚境界。


    创温馨环境 促和谐发展


    在铁炉白族乡,无论是领导与群众、教师和教师,还是教师与学生、学生和学生,都是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向上的。

    关心教师,爱护学生是该乡学校的保障性原则。教师的困难就是学校的困难,学生的困难就是老师的困难。一切服务于教师和学生,最大限度地让师生在校吃得好、住得舒适、玩得开心、学得安稳。

    把教师和学生当亲人,乡内只要有教师生病住院,学校领导班子去看望慰问;有退休老教师去世,学校领导和教师去熬夜守灵,校长亲自主持追悼会;有学生成绩跟不上厌学,教师去做耐心细致的开导,学校号召每一位教师都要关爱学困生,并倡导“让优等生更优秀,中等生有成就,学困生有未来”。

    学校为师生创造安全的生活环境,后勤管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师生食堂科学制定每周菜谱和每日菜谱;开发成熟的新菜品、改善菜品结构,使师生吃得放心、吃得有营养、吃得满意。

    学校实行校务公开,民主理财,精打细算,勤俭建校,保证教师正常的福利待遇。

    后勤人员坚持做到水管坏了,及时维修;电灯坏了,及时更换;学生课桌凳坏了,火速修理;教学需用的文印纸墨满足供应……

    该乡学校十分重视人力资源,把最好的房子让给外来支教教师、新进青年教师住,组织教师在校开心过节日、度双休。让教师进得来、留得住。

    乡党委政府重教,中小学领导班子廉洁自律,管理科学有序,制度落实有效,分配公平合理,催生了教育活力,产生了创新动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讯员唐汇政)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