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区综合开发助农业转型 农民致富
邢台前南峪再造秀美山川。长城网 靳璐阳 摄
长城网6月13日讯(记者 靳璐阳) 从前南峪到岗底,从红石沟到于家庄,邢台市太行山区生态经济示范区建设正风生水起。据了解,2014年以来,邢台市坚持以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区为抓手,全力推进太行山区开发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经济沟建设“11344”思路
邢台市太行山区涉及邢台县、沙河、内丘、临城4个县市,山区总面积570万亩,山区人口70.2万。山场面积417万亩,其中有林地270万亩,非宜林地37万亩,宜林地110万亩。全市共有适宜建设经济沟1210条,总面积222.4万亩。
邢台市委、市政府确定了经济沟建设“11344”思路,计划用5年的时间,通过综合开发,使西部太行山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群众收入得到明显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明显提升,为全省太行山综合开发创出一条具有邢台特色的生态经济沟建设新路子。
发展“六次产业”
“对于沟域经济,以前单纯靠一产,现在转变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六次产业’。”邢台县县委书记宋洪修说,我们的目的就是实现“山绿民富”。
在太行深处的邢台县前南峪村,82条沟谷、8000多亩山场全部绿化,植被覆盖率达94.6%,不仅搞起了林果种植、食品加工,还发展起观光旅游,2014年人均纯收入超万元。“山绿民富”前南峪,是邢台县大力发展沟域经济的成功典型。
邢台县山场面积达262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94%,其中1平方公里以上的沟谷就有860条。在前南峪的带动下,山区各乡村纷纷开始建设生态经济沟,发展林果产业。
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邢台县积极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先后培育了邢州枣业、志成食品、弘隆果品等18家省市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率达65%。
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邢台县委、县政府将山场统一规划、区片集中开发,县财政每年列支1000万元用于生态经济沟建设,并与旅游开发、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生态保护“五规合一”,发展旅游业,做到“一山一景、一沟一品”。不仅深山区,浅山丘陵地带也因地制宜搞起了特色观光农业。
据统计,目前邢台县已开发生态经济沟660条,建成沟域经济产业集群102万亩。
邢台前南峪生态村。长城网 靳璐阳 摄
工业反哺农业
发展沟域经济,资金从哪里来?邢台给出的答案是:市场化动作,工业反哺农业。
今年4个山区县市列支财政资金3000万元用于生态经济沟建设,其中邢台、沙河各1000万元,内丘、临城各500万元。
以县级政府为平台,将林业、农开、水利、财政、科技、扶贫等部门项目资金,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严格管理、各记其功”的原则,打捆使用,集中扶持大项目,共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积极探索运用市场机制,大力推广公司或大户承包治理、合作社经营等模式,通过政府以奖代补、招商引资等措施,吸引社会力量投资生态经济沟建设,为山区开发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