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巨变——龙山县扶贫开发工作纪实
1984年国务院把湘西农业建设作为专项列入国家计划,1994年省委、省政府将湘西确定为“八七”扶贫攻坚主战场,2000年《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01—2010)》的颁布实施成为指导扶贫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回顾扶贫工作30年,龙山县农业产业焕发出了新的活力,基础设施、文化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与生活条件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农民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基础设施建设大幅改善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农民收入不断增加,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该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110元,增加到1994年的525元,到2014年底的6095元,增长了5985元。全县农村贫困人口逐年减少,脱贫步伐逐年加快。按新的贫困标准,至2014年底全县贫困人口为127737人,仅2014年脱贫人数为23800人。该县计划2020年实现全面完成脱贫任务。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生活日益改善。一是加大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县重点突出了贫困村水、电、路、沼气池建设。新整修村组级公路4250千米,公路通村实现全覆盖;新修五小水利工程1721个;修建蓄水池5.25万立方米;铺设自来水管道1671千米,解决30.2万人的饮水困难,加大农网改造工程力度,力争2017年全面完成。二是狠抓扶贫建房、移民搬迁等民生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实施危房改造帮扶,搬迁和扶贫建房15000栋,建筑住房面积120余万平方米。通过多年的基础设施建设,人民的生活显著改善,广大农民居住地,原来的贫困村成了山清水秀,空气清新,交通便利、村容整洁美丽的宜居家园。
农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种养支柱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扶持壮大“烤烟、百合、中药材、桔橙柚、蔬菜、两薯”六大特色支柱产业。该县通过产业扶贫,支柱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喜人局面。2014年烤烟产业稳定在8万亩以上,蔬菜产业发展到15万亩,百合产业7.5万亩,中药材产业3万亩,桔橙柚14.5万亩。生猪、山羊等特色养殖从零星状态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年生猪饲养量达8万头、山羊年饲养量达5万只。
科教扶贫稳步推进,农民素质显著提一是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该县历来注重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科技培训,在全县农村特别是贫困村积极开展实用技术的推广和科技培训工作。在优质烤烟栽培、红薯良种引进、马铃薯脱毒试种、柑桔高位换接、种草圈养牛羊技术、桔橙柚高产培管等45项农业实用技术上加大扶持力度,聘请农业技术专家和组织全县农、林、畜技术员在全县多次巡回培训,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213期,参训农民达14万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20.87万册,二是加大贫困村科技骨干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该县先后选送贫困村青年科技骨干2950多人参加安江农校、省农大、省农校举办的农业科技培训班,培养出了一批科技骨干。利用田间课堂、参观现场、举办现场演示会、办班培训等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种培训办法,培训10.2万余人次。三是强化转移劳动力培训手段。
我县坚持以学校为平台,以培训为基础,以输出为手段,以稳定就业为目标,突出劳务技能培训工作。按照“培训农民、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基本思路,基本实现了“培训一人、转移一人、脱贫一户、带动一片”的目标,户均转移劳动力由1994年的0.4人增加到2014年的1.4人,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缓解了当前农村突出的人地矛盾和生态压力。
龙山县经过30年的艰辛努力,使全县贫困山区旧貌换新颜,193个特困村村民基本解决温饱问题,10多万人走出绝对贫困的圈子,部分人基本实现富裕小康生活。
产业扶贫培养特色产业 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率
产业扶贫培养特色产业。贫困人口在基本解决温饱之后,要继续向前发展,核心问题是要增加收入,而增加收入的关键,就要培育发展自己的特色优势产业。该县重点扶持烤烟、中药材、百合、两薯、蔬菜、橘橙柚、油茶等种植业及以家畜、家禽为主的养殖业。扶持特色产业开发、支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支持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建设都已取得实质成效,龙头企业带动、大户带动、协会带动战略形式基本形成。
智力扶贫提升劳动力素质。龙山县始终把提高贫困劳动力素质、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一项战略性措施来抓。一是开展科技培训。对留守劳动力加大了种、养、加工等农业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增强了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二是开展贫困家庭“两后生”的培训。通过为贫困家庭子女提供职业技能教育,拓宽劳动力转移通道,并稳定就业,实现培训输转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三是解决贫困学生读书难问题。以解决各类贫困学生读书难为关键,建议将农村贫困高中纳入“雨露计划”予以扶持,大力开展教育扶贫,保障学生正常上学。
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效率。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要求,龙山县创新思路、瞄准目标,强化措施,深入开展“精准扶贫”工程,对前段精准扶贫工作认真梳理,着力提质增效。一是阳光操作精准识别扶贫对象。严格按照程序,阳光操作,精准识别扶贫对象,坚持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找准全县贫困人口,分析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脱贫致富路子,把扶贫资源、扶贫措施精准的引向贫困户,扶贫做到有的放矢,确保扶贫效率。二是科学选择精准帮扶项目。在项目帮扶上,一改以往大水“漫灌”式扶贫为“滴水”、“精灌”式扶贫,全县在种植养殖业、金融贴息、”雨露计划”、科技培训四大项目上对扶贫对象给予帮扶,确保帮扶项目精准,使扶贫项目得以充分发挥效益。
春华秋实,30年历史跨越,扶贫开发焕发着勃勃生机,结出了累累硕果。2011年11月,中央印发的《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党的十八大吹响了新一轮扶贫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国家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龙凤示范区建设的启动实施,为龙山扶贫开发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过去30年的励精图治、艰苦奋斗,真情帮扶,龙山实现了历史巨变,积累宝贵的经验和精神财富。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扶贫开发工作者们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县广大群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下,将坚定信心,携手共进,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开创出一条适合龙山发展的扶贫开发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