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群齐力“双推进” 山乡旧貌焕新颜
——泸西县白水镇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纪实
白水镇是泸西县的“北大门”,总人口5.5万余人,是一个集山坝、多民族、贫困三位一体的乡镇,也是泸西高原花园城市建设中承载全县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等重点项目的“核心区”。多年来,受历史、自然、社会等各种因素制约,全镇还有18400多名群众在贫困线上徘徊。2014年8月,全省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整乡“双推进”工作“落定”白水,让全镇经济社会与基层党建协调发展有了一双强劲的“翅膀”。从工作规划、启动、实施、推进到现在10个月以来,依托中央2000万元专项资金撬动各级各类资金2.3亿元,推动扶贫开发与基层党建走向“完美结合”,一些具有泸西特点、白水元素的实践成果竞相露出了“尖尖角”。
“明白人、带头人”队伍在产业链上锤炼
阳春时节,东部山区的平田村,上千亩苹果吐出新蕊,绿油油的牧草铺满原野。村党总支书记、“明白人、带头人”马克勇正带着群众共同编织一张“立体化”高原生态种养蓝图。蓝图的背后,是当地450余户群众跨区域加入的“星利苹果种植”、“平田肉牛养殖”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马克勇说:“我们主要探索‘生态苹果+牧草套种+牛羊养殖’立体化高原生态种养模式,由合作社和党支部牵头,鼓励产业大户、创业党员筹集资金,打造百亩精品观光果园、建设肉牛养殖小区,通过党员带农户、大户带散户,引导群众规模发展水果和畜牧产业。”苹果树种植,从打塘到移栽,每个环节都有党员带着干,每栽下一棵,群众只出着一块钱。以后,苹果地里可以种牧草养牛,牛粪再拿来施肥。科技人员经常来指导,现在肉牛育肥了、果树长高了。
山区变果园,坝区变菜园,果园和菜园变农家乐,农家乐里抱出“金娃娃”。这些都是“合作社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致富能人聚在产业链上,各族群众富在产业链上”的真实写照。
在“兴产业”的同时,县、镇党委始终把“强组织”抓在手上、同步跟进,大力实施“三培养”工程。一年多来,先后把25名致富能手培养成了农村“明白人、带头人”,把16名优秀“明白人、带头人”培养成了党员,把110名优秀党员和群众培养成了村组后备干部。
“股份合作经济”工作在产业链上推开
走进云南牛牛牧业有限公司,5000头奶牛标准化养殖示范观光牧场还在如火如荼建设。为奶牛提供标准化青贮饲料,是无浪村开展强基惠农“股份合作经济”工作的聚焦点。实施青贮饲料种植加工项目,创办青贮饲料加工农民专业合作社,与牛牛牧业联姻,村集体不仅每年能从组织农户种植加工青贮饲料、提供收购保障等系列服务中获取收益,而且群众种植青贮包谷饲料每亩也比传统包谷增收1200元左右,可谓是:“强基”与“惠农”一举两得。
合着产业发展的时代节拍,县镇两级锁定“集体经济创收围着产业转”的思路,把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与“兴产业”、“富百姓”的民生篇章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推进,实行“一村一品”储备项目、“一村一策”推开项目、“一村一队”包抓项目、“一村一牌”提升项目,成功培育培育出红杏村黄芽韭菜种植、益谷村浅水藕种植等12个“股份合作经济”项目,每个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持续带来3至10万元的“红利”,昔日的“空壳村”、“薄弱村”逐步转型成为“增收村”、“富裕村”,“股份合作经济”这棵大树正在12个村委会中茁壮成长、开花结果。许多村干部由衷感概:自从有了村级集体经济之后,基层党组织服务群众的底气更足了、腰杆更直了、业绩更好了!
“红色资金”杠杆在产业链上撬动
去年以来,泸西县坚持把“基层党员带领群众创业致富贷款”、“泸西县农村党员创业互助基金”、“贷免扶补”创业致富贷款向白水镇倾斜,着力突破一些党员、群众在参与“双推进”工作中所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先后持续滚动发放“三红资金”552万余元,通过强化贷后跟踪指导和服务,撬动79户党员群众发展种养殖和加工业增收致富,其中:22户“双带”能力强的党员群众被选树为“红色资金示范户”,成为“两叶四花一果”产业发展领衔者,并跻身“户均增收10万元以上”的位列,“红色资金”取得了“四两拨千斤”的功效。
无浪村委会致祥村李家庄养殖场,现代化的养殖方式让这里几百只山羊活蹦乱跳、膘肥体壮…来到既庶村吾乃白村张春芳的农家后院,养殖规模从小到大使一家人增收致富信心大增。张春芳说,去年,多亏村上帮我争取了20万元的红色贷款,使我的山羊养殖规模从以前的X只一下子扩大到了现在260多只,这哈么好了,只消卖出不到XX只,就把贷款还上了。在白水镇,像张春芳这样依靠“红色资金”帮助而走上创业致富之路的党员、群众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