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探访江城超级工程 “东湖通道”创三大“绿色”技术

时间:2015-09-08   作者:何侃 王璇  【转载】   来自于:新华网    阅读

1147235.jpg

图为:东湖通道全景图

 

    新华网武汉6月12日电(何侃 王璇)预计主体结构将于年底贯通的我国最长湖底隧道——东湖通道工程一直备受武汉市民关注,这个超级大工程目前进展情况如何?9日,新华网记者专程赴东湖通道施工现场进行了探访。

    记者在现场看到,东湖通道郭郑湖段水下围护结构已初具雏形,围堰内,两侧支护桩、“桩帽”冠梁以及顶部混凝土支撑架施工正如火如荼进行。从上空俯瞰,如一条n型的巨型龙骨紧扣在湖底。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东湖通道水上作业80%的工程量集中在郭郑湖段,此段围护结构施工完毕,便可在n形骨架内率先展开基坑内土方开挖及后期主体结构施工。

    在其它作业场地,但见大型的吊装卡车不时挥舞长臂,将一捆捆施工材料吊往作业地点。东湖通道工程指挥长张安政告诉记者,因五六月为阴雨季,雨水较多,所以大规模的施工作业尚未展开,待7月份雨季过后,大规模的挖掘工作将全面展开。

    东湖通道工程为武汉市重点工程,项目东起于二环线红庙立交,南止于喻家湖北路,全长约10.6公里,横贯东湖风景名胜区。其中红庙立交段长约1.5公里,湖中隧道段长约5.1公里,鲁磨路隧道段长约1.88公里,团山隧道段长约1.26公里,地面段长约0.86公里,最后的格局组合方案为“桥—隧—隧—路”,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设计双向六车道,时速每小时60公里。

    作为我国最长的湖底隧道,东湖通道工程要克服许多技术难题,尤其是在东湖这个美丽的城中湖上进行施工,工程如何能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东湖生态及周边环境的影响?东湖通道建成后,如何能使其彰显江城神韵,再现东湖“大气在湖、秀气在岸、文气在物”的和谐之美?

    东湖通道工程指挥长张安政向记者介绍,中建三局在实施东湖通道建设工程中,始终坚持绿色施工新理念,并联合知名高校及科研单位重点就湖底淤泥无害化处理技术、城市湖泊淤泥资源再生后处理技术、超长隧道防渗技术、风景区特长湖底城市隧道通风等技术展开专项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东湖通道工程的实施。具体而言,该局通过三项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措施确保工程绿色、环保。

1147237.jpg

图为:工人正在运用淤泥再利用技术处理湖底淤泥

 

    国内首创淤泥再利用技术

 

    东湖通道工程范围内湖底淤泥污染层平均深度约1.5米,淤泥总处理量约60万立方米。据勘探,东湖多年没有清淤,淤泥表面含有微量重金属,属于污染层。这么大量的污染淤泥,如果不加处置地随便堆积,将会给周边环境和生态造成严重后果。

    为解决淤泥问题,东湖通道指挥部在全国多地进行了大量实地考察,并结合本工程的具体特点积极开展研究工作。武汉地产集团联合中建三局设立了专门的淤泥处理厂,采用环保型的脱水固结处理技术,首先将疏浚泥浆经管道输送至调节池,并采用格栅机拦污、粗颗粒自行沉淀后,再将泥浆泵送至“脱水固结一体化”处理系统形成含水率小于40%的泥饼,便于外运。由于是环保疏浚,对整个东湖景区环境及东湖水生态基本无影响。

    此外,为了将如此大体量的固化淤泥变废为宝,建设单位还开展城市湖泊淤泥资源再生后处理技术研究,最终形成城市湖泊淤泥资源再生后处理成套技术。该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丰富国内大湖大河环保淤泥后处理施工技术,开启国内淤泥处理可再生技术新篇章,影响深远。

1147238.jpg

图为:水系联络通道,确保东湖水域相互连通,水体生态系统不被割断

 

    打造立体环境监理体系

 

    东湖通道工程横穿国家5A级东湖主风景区,政府环保部门要求施工不能影响东湖的生态环境。

    然而,东湖通道工程建设包括道路、桥梁、隧道、排水、照明、景观绿化、交通、隧道管理中心等,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环保要求严、施工难度大,堪称‘中部之最’。仅服务于工程本身的重难点技术就申请了多项国家级课题,但是最大的难题还是施工期间对东湖风景区的自然、人文环境保护这一块。那么,工程施工如何减少对东湖生态圈造成影响呢?

    为此,中建三局在湖北省首次引进建设工程环境监理,环境监理依据有关环保法律法规、建设项目环评及其批复文件、环境监理合同等,对东湖通道工程实施专业化的环境保护咨询和技术服务,协助和指导中建三局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各项环保措施。同时,中建三局还邀请武汉市环保局下属专业的环境监测机构,定期地对施工中大气、噪声、东湖水质、水内微生物种类和含量进行监测,及时提出环保意见。

    特别是针对围堰周围水域,建立长期监控机制,在施工期间对封闭水域进行水体监控,及时了解监控区域水体水质动态变化情况,并针对不同的水质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处理措施。对东湖“孤立”水域建立四座水系联络通道,确保水域相互连通,水体生态系统不被割断,避免出现“蓝藻”或“水华”现象同时对汛期防汛工作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147240.jpg

图为:施工期间在围堰顶部栽种植被,形成一条“绿色围堰”

 

    围堰拆除“零污染” 确保东湖水质

 

    东湖通道湖中隧道段采用围堰挡水、把堰内湖水抽干、明挖施工,为了把施工难度降到最低,东湖隧道围堰好似两道“围堰墙”,将施工区与东湖湖水隔开。每道“围堰墙”宽7米,外侧全部选用40多公分宽的拉森钢板深插进湖底并扣在一起,形成屏障,钢板间再填充土方,整个东湖通道在湖中钢板桩围堰总长有15148米。

    围堰工程体量大、使用周期长,为满足东湖通道施工期间环保景观要求,从工程安全、稳定等角度出发,中建三局东湖通道指挥部选用超长钢板桩组合土芯围堰应用技术。而且,指挥部还开展大型水上双层钢板桩零污染拆除及堰芯土环保处理技术,可满足东湖水域大体量围堰钢板桩拆除期间的景区环保要求,施工期间在围堰顶部 栽种植被,形成一条“绿色围堰”,使裸露的堰体土方对东湖大气产生的污染减少到最小程度,同时也美化东湖景色。

 

    施工车辆走专用便道与社会车辆分离

 

    此外,为减少施工对东湖风景区的影响,建设方在东湖通道施工期间,对施工车辆与社会车辆进行分离,在围堰范围内基坑两侧修筑两条14米宽施工便道,保证施工车辆通行,不进入沿湖路。

    工地洒水车和喷淋系统每天多次对施工便道进行冲洗,确保施工车辆通行时无扬尘。同时,在每个施工区域出入口都会设置车辆冲洗装置,将车辆上所带泥渣、粉尘冲洗干净,保证施工车辆在社会道路的绿色出行,不影响东湖附近的空气质量。

    为了疏解东湖因为施工期间的社会交通压力,工程指挥部特意用可循使用环钢材搭建了4座钢栈桥专供应社会车辆通行。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