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乡贤文化”传承山乡价值观
近日,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中宣部部长刘奇葆说,要继承和弘扬有益于当代的乡贤文化,发挥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新乡贤”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用他们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9月16日中国文明网)
乡贤是乡村公认的民意领袖,享有公共话语权,他们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群众很信任。许多成长于乡土、奉献于乡里的农村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通过服务村民、致富经营,在乡民邻里间积累了巨大的威望高、塑造了良好的口碑,成为了群众眼中的“先进分子”。他们的话语,是群众信息的来源;他们的观念,是群众坚信不疑的道理;他们的一言一行,深深的影响着群众,形成了根植乡土、贴近生活、影响广泛的乡贤文化。
乡贤文化是培育农村文化、社会道德的平台。农村老人与小孩多、文化程度低、与外面社会交流少,在封闭的环境中形成了自成一体的价值认同。没有现代化的宣传手段,群众通过身边传唱的人物故事,获得对事物的认识;没有多样化的传输工具,百姓通过对叙说名人名事,增强价值认同。他们把自身对事物的理解建立在乡贤的认知上,通过看得见的人和事,形成了好与坏、善与恶、美与丑的基本认识。乡贤文化构筑了群众理解事物的基础,是山乡道德形成的文化土壤。
乡贤文化是引导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力量。乡贤文化是基层群众的无形指引、潜在规范,是基层社会道德约束的有力武器。当某人被为“贤”时,包含道德层面的肯定和赞誉,暗含着群众对其行为举止的认可。乡贤文化就是通过这种“看得见”的感召力,口耳相传的话语引导,让群众受到熏陶,影响着农村百姓内心固有的价值观,引领群众守道守义,教化百姓遵守文明。
现在,农村已经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基层干部、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他们得到了群众的认可,获得了基层的普遍认同,他们本身成为了乡村先进的代表,这为建构山乡“乡贤文化”积累了丰厚的文化学养。以这些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为乡贤文化的代表,借助乡贤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的契机,赋予他们行为的时代价值,用这类可感知的乡贤事迹铺垫出蕴含当代道德的文化,可搭建起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
乡有贤、化育人,“乡贤文化”引领着山乡大地文明风气的形成,垂范着群众的言行举止。农村文明要从“乡贤文化”中锤炼文明乡风、从“乡贤人物”中树立文明标杆,推动文明风尚在山乡大地蔚为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