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根植山乡 散发泥土芬芳
——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助力农村全面小康担当社会责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离不开信贷支持。
新闻导读
金融服务面达31个乡镇(遵义县28个、新蒲新区3个)110万人口的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为解决偏远山区农村百姓取款汇钱的难题,大力实施普惠金融“村村通”工程,实现了辖区行政村农信银POS终端全覆盖,这项“良心工程”深受广大百姓欢迎。
站在事关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生存发展的高度,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着力打造信用工程,构建农村诚信体系,通过信用贷款实施金融特色产业扶贫,倾力支持现代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
而在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边远农村,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革对基层分社的目标考核,不把存、贷款业务作为其唯一任务,而是要求分社员工结合地方扶贫开发,实施金融精准扶贫,培育经济基础产业,引导贫困山区百姓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普惠金融扶贫、金融特色产业扶贫、金融精准扶贫,三位一体联动“三农”,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助力农村全面小康,彰显了强大的金融力量和社会责任。
普惠金融扶贫边远村民家门前取钱
阳光灿烂,温馨怡人。
“汇款不再东奔西走,取款就在自家门口。”一副绿底色对联连同“贵州农信”与“信合村村通”标志挂在遵义县枫香镇花茂村白泥社区金融便民服务点的门上,格外醒目。
这些天来,在这个普通的“信合村村通”金融便民服务点,前来取钱的游客络绎不绝。“以往方便了当地的村民取钱、转账汇款、查询等,现在游客也来这里刷卡取钱了。”商户李明钢说,这个点至今办理了8500笔业务,金额350万元,之前,白泥片区的村民要到6公里外的枫香镇信用社大厅办理,排队不说,往返一趟至少要花10元车费。有了这便民点,一年为村民节省8万多元,汇款取钱家门口就搞定了。
李明钢告诉记者,这些年,村里领取各种政策补贴的村民较多,都来点上办理,特别是老年人,更乐于来此,而在以往,老人们走路腿脚不便,坐车又舍不得花钱,常常感到困难。
“现在好了,‘四在农家’连户路四通八达,散步之余就办好了取钱汇款的事情,还能在超市买点生活用品,最近连缴电费的事儿也能办理了,信用社的‘村村通’真是便民、惠民、利民。”李明钢说。
“别小看农信银POS终端,这个‘小机器’进到山村,对老百姓的帮助大着呢!”新舟镇杨绿村支书邓培敏感叹地说,信用社将“金融夜校”建在村支部上,落实在“信合村村通”点上,送来了服务,还送来了金融知识。
在距离遵义县城100多公里、山盆镇25公里的落炉村,居住着近4000名村民,山高路远,四面环山,当地人自称“农民城”。2012年6月,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最早在这里设立了“村村通”便民服务点,极大地方便了当地村民以及周边仁怀市、桐梓县的邻近村民,山里人一提起“小机器”就拍手称快。
相关链接
“信合村村通”金融便民服务点是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实施普惠金融的重大举措之一,是继机构网点遍布所有乡镇之后服务触角覆盖所有行政村(居)的延伸补充。目前,该联社在225个行政村设置“信合村村通”便民服务点布设农信银POS终端263台,成千上万的农村老百姓足不出村就能办理存取款、转账汇款等金融业务。这一举措为山区农民节约了大量成本,以2015年1月—7月为例,全县“信合村村通”累计交易量达53万笔,今年前7个月已为老百姓节约车旅费超过2100万元。
金融产业扶贫提子大户种出甜蜜生活
又是一年丰收时。
八月初秋,贵州省产业化扶贫示范基地——遵义县龙坪提子(葡萄)进入了采摘上市的高峰期,成熟诱人的提子(葡萄)一串串挂起村民丰收的希望。
站在公路边,望着村民繁忙采摘和客商把一筐筐绿里透黄的晶亮提子和各色品种的葡萄运走的场景,提子大户李军心头掠过一丝丝甜蜜:每公斤批发价5元到7.5元,50亩提子园今年至少要赚40万元。
“2009年从新疆打工回来,只有两万元积蓄,没得钱办什么事都难。”李军说,种1亩提子,包括土地流转、钢丝、水泥桩、天地膜、劳动力工资总计投入需要2万元,对于大多数像他这样的村民来说,没资金,有天大的干劲也是枉然。
“靠的是信用社3万元贷款起步。”李军感动地说,正是信用贷款的支持,滚动发展才有了今天的规模。“在政府贴息政策和专业合作社的指导下,因为讲诚信成了信用户,信用额度不断提高,利息也降低了,种下的提子年年获丰收,信心就更足了。”李军说。
如今,李军家漂亮的黔北民居不仅增高了一层,还开上了15万元的现代小轿车。在龙坪镇兴隆一带,像李军一样专靠种提子(葡萄)过上甜蜜小康生活的村民大有人在。
李军的成功只是贵藤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一个缩影。据合作社理事长周绍明介绍,合作社168户会员近800人,种植的4000亩提子(葡萄)每年收入达7000万元,带动了一批村民家门口就地打工。“我们这一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农村信用社一手一脚培育起来的,这几年协会累计信用贷款超过8000万元。”周绍明说,为使这一扶贫产业顺利发展壮大,信用社就和协会商定,根据每家每户的数量和管理质量授信给予贷款,可以说每颗提子(葡萄)都饱含着信用社服务农民的真情。
相关链接
一直以来,支持“三农”实施产业扶贫,是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在信贷规模极其紧张的情况下,仍将有限的信贷规模重点放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三农”金融服务上,大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农村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地方特色产业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新农村建设,培育了一大批蔬菜、辣椒、花卉苗木、提子、西瓜、草莓、烤烟等种植户和猪、牛、羊等生态畜牧养殖户。据统计,2011年至2015年7月,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累计发放各类贷款126亿元,其中涉农贷款110亿元,占全部累计发放贷款的87.3%。
金融精准扶贫贫困山乡享受“特殊礼遇”
“每天少不了20桌,周末有50多桌,一个月有10来万元毛收入。”李月亚笑着说。
金秋时节,遵义县平正仡佬族乡“仙姑人家”农家山庄的生意特别火爆。高速公路路过家门口,村民李月亚三年前瞅准机会建起富有仡佬风情的休闲度假山庄。
以前家里住的是破旧木房,而今住上了乡村别墅,开起了小轿车。李月亚富裕后不忘带动乡亲共同致富,他特意让村民李富村在他农庄边开起了“桥上农庄”,让村民李强开起了“姊妹烧烤店”,让来自重庆避暑的游客住进周边的24家乡村旅馆。“人要懂得感恩,想当初资金困难的时候,信用社10万元、20万元甚至120万元的信用贷款,才使得农庄开业。”李月亚真挚地说。
走进红星村沙树湾村民李伟的三丰养殖场,热闹的鸡鸣声一扫这里的荒凉与贫穷。2013年6月,在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平正仡佬族乡分社的信贷资金支持下,李伟与另外两个青年人办起养鸡场,去年纯收入50多万元。
沿着崎岖的乡村公路,记者走进共心村马厂组付世维家。正在打扫牛圈的女主人抬起头来,汗水淌过她的脸颊:“去年,买了17头母牛,喂肥后第一次卖了4头,赚了近2万元。今年又增加到36头,这些牛陆陆续续卖出后每头可赚5000元到6000元。”正是得益于农村信用社10万元的无抵押低利息信用贷款,这个6口之家的贫困家庭看到致富希望。
石漠化很严重的平正仡佬族乡,有“中国仡佬第一乡”之称。当地村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只能在石旮旯里种点玉米、喂点猪,吃米也在外面买,多数人家生活在贫困线下,是各级政府重点支持的贫困乡镇。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平正分社主任王朝志告诉记者,全乡存款只有6000万元,发放的贷款就达5000万元,分社6个员工的工作除了收款放贷外,主要的任务不是去做营销业务,而是按照联社党委的要求,集中精力搞“精准扶贫”,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据了解,平正仡佬族乡分社多数时候为负盈利,因为当地经济贫困,只有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一家金融机构进驻。记者看到,6个窗口只有一个窗口营业,但整洁亮丽的营业厅里,村民们却能够享受到信合人优质的服务。
“做不起业务就搞好服务,以信用工程为抓手,帮助农村发展经济,支持农民寻找致富路子,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承担社会责任。”王朝志说,虽然这里很穷,但信用社不会忘记同甘共苦的乡亲。
行走山乡,我们深切地感知到了信合人“根在农村”的真情和力量。
相关链接
遵义县部分乡镇偏远,经济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提出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放在首位,把群众增收致富摆在中心,群众收入提高,地方经济发展,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联社下达任务指标、考核办法、费用匹配时,充分考虑各基层社的发展速度、任务多少、贡献度大小等进行差别化管理,特别是对像平正这样的8个“赶超型”信用社,下达指标任务较其他信用社轻,对工作的中心要求不是“数据”,而是要求抓好群众服务工作,实施贷款倾斜政策,倡导经营重点从抓“数据”转向抓实基础服务,统筹推进“金融夜校”、“村村通”、“信用工程”和“精准扶贫”,在联社统一指导下做好全县农户建档评级与扶贫办建档立卡户数据的比对工作,摸清底数,为信用工程与精准扶贫互动奠定良好基础。
信合花儿花儿
截至2015年7月31日,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存款余额占全县金融市场份额的45.43%,贷款余额占全县市场份额的34.84%,存贷款业务县域中稳居“存量份额、增量份额、规模增幅”第一。
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4年6月末成功跻身“百亿行社”,是全省农信系统第三家存款突破百亿的县级行社。2005年至2014年先后7年分别被省联社评为“先进单位”、“业务创新单位”等。多次被上级部门授予“支农”、“支小”先进单位。多次获得遵义县人民政府协管部门年度综合目标考核第一名。
遵义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3年被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授予“改善农村支付环境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4年,“信合村村通”便民取款机具累计为边远村民节省取款成本超3000万元以上,2015年5月迎来全省农信系统“信合村村通”现场推进会召开,其做法和经验得到广泛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