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榆 生态艺术引领山乡经济裂变
赣榆区厉庄镇生态农业发展纪实
将荒山赋予生命,把资源有效利用,让产业因地制宜,促特色经济开花结果。这是厉庄镇党委、政府带领百姓致富、搞活区域经济建设时表现出的行为艺术。用艺术手段发展生态产业,用艺术思维增加产业活力,从而使该镇传统的生态绿色产业灵活生动,后劲无穷,支起了地方特色经济的半壁江山。
资源贫乏,换个思路也可以成就产业
厉庄镇位于沂蒙山余脉,64平方公里的境内有大小山头9座,沟壑纵横,群岭起伏。俗话说:靠山吃山。如何使贫乏的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产生更大效益,使广大生产者得到更大的产业回报,保护利用好宝贵的生态资源,是摆在该镇党委、政府领导面前的一道严峻课题。
该镇党委书记相振满告诉笔者:“厉庄镇有一大批靠山吃山的产业人员,他们精通果林种植,熟悉果品加工环节,这是我们的宝贵资源。必须很好地组织引导扶持他们重新定位果林制品产业,开发有限果林资源,打破原始的果林生产观念,生产高附加值果林产品,走一条果林产业新道路。”
谢湖村党总支部书记、有机大樱桃生产合作社社长谢修博介绍,他们村是以大樱桃的栽植加工而闻名全国的特色农业示范村。过去该村由于栽种的樱桃面积小,管理模式陈旧,收入无法保证,陷入收成好了卖不出去,收成差了价格高涨无樱桃卖的状况,果农多次砍树栽树恶性循环,好产业缺乏支撑平台。
近几年,谢湖村在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大力扶持下,认真搞好樱桃产业链建设,多次带领果农到外地学习樱桃先进的种植、销售经验,加大产业基础投入,改善果品种植条件,提高樱桃品质,做大做强品牌效应,成立樱桃生产合作社,造好大船抗风浪。
果农自发建立了樱桃研究所,高薪聘请专家学者指导樱桃的开发生产,注册了“谢湖牌”樱桃;樱桃种植户组成樱桃生产合作社,采取技术共享,市场集体开发,从而使“谢湖牌”樱桃成为家喻户晓的知名产品。
谢修博告诉我们:“经过几年持之以恒的发展,现在我们村人均一亩樱桃园,好多树进入了盛果期。只此一项,我们人均就增收1万元,好多在外地打工的村民都回家栽种樱桃了。”谢修博说:“我们资源虽然短缺,但我们现在是精度生产,樱桃系列价值比过去提高了数倍,究其根源,是因为思路的改变,一个产业才有了一片新天地。
把握机遇,提升决策者的行为艺术
厉庄镇的传统产业是果林生产,经济命脉是果林运营,老百姓的饭碗是果品加工。让传统产业不枯萎,让经济命脉充满活力,让老百姓的饭碗永远丰满,这是厉庄镇党委、政府领导始终不渝坚守的工作底线。
政府搭台,果农唱戏,智慧的厉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精心打造生态产业链,弹奏果林产业创新的乐章,让荒山唱歌,把创造精品果林生态制品王国的行为艺术有效提升。该镇镇长李超凡向笔者详细介绍了该镇的产业扶持计划和他们的长期发展目标。“因地制宜,适时发展,是经过时间验证的产业发展成败的关键。我们镇认真总结多年来的山区发展经验,制定了山区发展20年规划,建立了5年产业发展奖励机制,完善了生态项目扶持原则,优化了产业链的无障碍运行,从而使我镇果林产业发展目标明确,产业走向清晰可辨,从宏观上解决了果林产业的发展走向问题,极大调动了产业发展积极性。”该镇谭湖村村支部书记石祚兵告诉笔者:“我们村和山东省毗邻,是典型的山区村。在经济建设工作中,我们及时抓住上级的果林开发优惠政策,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引导农民栽植高附加值的果林作物,收到很高的经济效益。我们村樱硕公司栽植的果林苗圃和栽植的李子、樱桃等优质果品园林已经进入收获期,效益可观,后劲无穷。”
在种茶能手谢修桃的农家乐里,我们一边品尝着他亲自制作的手工茶,一边听他掰起指头给我们算他一年的收入情况:“我家种了2亩茶叶,栽了5亩樱桃,再加上旅游季节接待城里来的体验农家生活的客户,一年下来,挣个10多万元没问题。但是孩子在外地工作,少帮手呀,我只有和老伴白天黑夜的干活,忙的时候还得花钱雇人帮忙呢。”
唱响山歌,让智慧重塑一方经济
来到号称“华夏蓝莓第一园”的沃田蓝莓生态园。记者看到,原来贫瘠的错综起伏的山地上,蓝莓已经挂果,通过几年的土壤调整改良,实施自动化滴灌,蓝莓生长茂盛。在该园工作的农民谢修营告诉记者:“我家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真没想到,原来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也能生长出这么值钱的东西。”深圳客商孙德平先生告诉记者:“我们是2010年来厉庄的,依靠大学、果树研究所的知名专家提供技术支撑,投资3.2亿元,成立江苏沃田农业有限公司,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一次性整治丘陵山地3000亩栽种蓝莓,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一系列的蓝莓生产、加工、销售、旅游等配套项目正在跟进,园区扩展也在依序进行。项目建成后,可安排农村剩余劳动力1100人。”
在江苏唯一烘焙花生米出口创汇企业———赣榆德盛花生食品有限公司,笔者看到的是标准的厂房,明净的车间,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忙碌有序的操作工人。公司老板贾军德告诉记者,该企业年加工出口花生制品创汇1000万美元,内销3000万元,消耗掉本地主要传统经济作物———花生的大部分,为农业产品的二次加工增值建立了平台。作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效发挥了上联国际市场,下联千家万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二龙山光伏基地,投资5亿元的地面电站农光互补项目一、二期工程已经并网发电,三期工程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我们在进行经济规划的时候,紧紧依靠当地资源,量力而行,统筹协作,做大生态产业链,积极把山区开发融入城镇化建设中。凝聚合力,是地方经济的最大生产力,厉庄生态产业的膨大就是合力裂变的结果。”相振满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