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村公路 激活山乡商品经济
夷陵区通村公路。 市公路局资料图片
热点观察
“地无三亩平,出门就爬坡;一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曾是宜昌部分农村地形地貌的写照。10年前,全市通村公路仅仅8854.554公里。外面人进不来,村里人出不去,贫穷落后如影随形。
2003年起,全市农村公路建设逐渐展开,至今已整整10年。10年间,共修建通村公路14811.698公里,乡村交通大骨架已基本形成,农民生活越来越幸福。
家家通,不久的将来会变成现实
建设通村公路,并不容易。在我市部分山区农村,山高坡陡,沟壑纵横,地图上简单的一条线,就需要交通部门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经过最初几年的摸索,“十一五”期间,全市迎来了通村公路建设爆发期。
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4666.252公里,其中县道1414.359公里,乡道8234.997公里,村道15016.856公里,城乡居民出行变得便捷。
跳跃着的不仅是数字,更是数字背后的生活。通村公路建设,修在了百姓的心坎上,也点燃了他们沟通交流的希望之火。尝到甜头的村民,已经不满足于“村村通”,而是有了更高的渴求。
当前,交通部门正在加大投入,构建更为全面细致的通村交通网络。过去是局部乡镇通,现在是村村通,不久的将来就会实现“家家通”、“户户通”。今年,全市通村公路建设目标为1180公里。截至目前,已完成路基720公里,路面719.8公里。一张更为细致、全面的农村交通网络正渐次铺开。
时时通,维修保养要引起高度重视
通村公路蓬勃发展的宜昌,农村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但是,通村公路并不止于“修”,更要保障“通”,既要修好路,也要养好路。市公路部门依托“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年”活动,与当地政府通力合作,科学、高效完成农村公路养护任务,全市农村公路养护率达到100%。此外,还大力改造危桥,同步推进交通安全设施,切实保障乡村居民出行便捷。
修路、养路,资金是最大的难题。农村公路建设多,资金压力大,地方财政资金有限,争取项目是唯一渠道。此外,市交通部门还将“三万”项目与通村公路建设结合起来,有效拓宽了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渠道。今年上半年,“三万”项目已完成路基516公里,路面401.8公里。
经费争取不易,每一分钱都要用在刀刃上。农村公路建设者们踏遍了宜昌的大小山川,拟建农村公路“项目库”。这些项目,有的是因地形复杂修建有难度暂未修建,有的是资金不足暂缓修建,但无一不是当地村民迫切需要的。今后修建农村公路时将直接从“项目库”中提取,既避免了重复建设,又满足了群众迫切需求。
村村通,致富路从山里伸向山外
在点军区联棚乡双溪村,“要致富,先修路”的俗语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村党支部书记向光玉说,随着通村公路建设,村民得到了实惠。收获的农副产品运出去,农民的腰包鼓了。畅通的农村公路为农民致富插上了腾飞的“金翅膀”。致富路修到了家门口,农民的日子越过越甜。未来,村里还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拓宽村级公路,提高硬化公路进户率,安装太阳能路灯亮化乡间道路……“村村通”这项民心工程不仅使农村通了路,而且还通了民心、顺了民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宜昌快速发展跃动的脉搏。对此,市公路局农路科雷富宏深有感触。多年前,他在农路建设时第一次来到长阳贺家坪镇附近某山村,当地村民还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
如今,随着通村公路的修建,村民向公路周边迁移。通村公路加强了他们与城镇的联系,也带来了更加丰富的生活。“村与镇、村与城的‘距离’在缩短,村民们在青山绿水间享受着城市人一样多彩的生活。如今互联网也牵进了农家。老乡们利用网络感受着更加广阔的世界,诉说着对农村公路更高的渴求。”雷富宏笑着说。
而这仅仅是全市乡村交通发展的一个缩影。通村公路村村通,沟通了淳朴的山村和繁华的外面世界,承载着城市辐射的能量和乡村腾飞的梦想,将富裕和文明的种子播向希望的田野,撒进了开放的大山。
记者 李根 实习生 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