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思考
近日,到郝堂村参观学习之后,引发了我对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有关问题的思考。
一、今非昔比的郝堂村
三年前的郝堂村,存在劳力外流、田地摞荒、村庄脏乱等问题,村庄发展面临着枯萎凋敝的危险。而走进今天的郝堂村,看到的是随风摇曳、碧波荡漾的荷塘,粉墙黛瓦、风格迥异的民居,青山绿水,溪鸣鸟唱,顿时让人觉得眼前一亮,好像又回到了久违的农村老家。
郝堂村通过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给人最大感受就是,农村更象“农村”了。他们的理念值得学习。
(一)尊重农民小日子的理念。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化,孕育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田园牧歌般的生活状态。这就是农民的小日子——悠然、闲适、清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看似闲散的状态,却承载着乡愁,也承载着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郝堂村充分尊重了农民的这种生活状态、这种小日子,不但留住了好山好水,也为城里人留下了一个可以安放乡愁和灵魂的地方。
(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郝堂村在建设中道法自然,尊重村庄原有空间格局,村庄原有道路、农田、沟渠一律不变,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原有住房基础上分别建设,分散居住,实现了村庄布局美、环境美、建筑美、生活美。
(三)遵循自然,优化人居环境的理念。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郝堂村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除了必须的建设之外,他们充分利用自然属性和生物系统的自身循环、修复功能来改善人居环境。
二、建设美丽乡村的启示
郝堂村美丽乡村建设的成功,创造了与传统农村建设不同的理念和方案,实现了从传统农业村向富裕文明幸福和谐新农村的完美蝶变,也为我们城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一些启示。
一是要因地制宜,以人为本。郝堂村美丽乡村建设最大的亮点就是做到了因地制宜。现在一些地方一说搞城镇化,就推倒重来,大拆大建。这种一刀切、齐步走,不顾实际的做法,带来的不仅是浪费,也损害了群众的利益。我们的美丽乡村建设,只有做到因地制宜,才能最大限度地保留乡土元素,挖掘文化内涵,展现地方特色,体现农家风情,打造出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农民群众的小日子也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尊重和保护。
二是要实事求是,遵循规律。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只能遵循,不能违背。农村就是农村,农村生活有农村生活的规律。大搞拆村并居,砍树填塘,改变农村原有的空间格局,强迫农民上楼,这种建设的后果使古老的乡村生态毁于一旦,小集体的熟人社会被强制替换成大集体的陌生人社会,淳朴而深厚的乡村传统在社区化的居民楼上将不复存在。生产方式的改变才能带动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只有通过打造培育产业改变农民的生产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是要循序渐进,注重质量。作为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推进城镇化,建设美丽乡村,无论是环境改造还是群众素质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为追求目标任务而大干快上,搞运动式建设,要以慢慢打磨、精雕细琢的韧劲来建设美丽乡村。同时,建设美丽乡村,不是做“盆景”,不能停留于外在形态上,还需要加强村庄的内涵建设,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农耕文化保护上,还需要做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文章。
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不仅是建设一个新农村,更是农村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巩固、传承和延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要求,为我们描绘了美丽城镇的模样,指明了农村建设的方向。我们要以此为目标、以人为核心,通过美丽乡村建设,不仅给乡村一个美丽的外表,而且要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民的幸福指数,形成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作者 荥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