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在乡村建设中传承历史文化

时间:2015-09-22  【转载】   来自于:中国社会科学报    阅读

    美丽乡村建设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乡村之“美”不仅在于村容村貌之天然美、生态美,同时也在于文化、创意层面的精神富足之美。可以说,美丽乡村的“美”既表现在外在的物质层面,也体现在内在的文化底蕴之中。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美丽乡村的文化之“美”、精神之“美”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载体。
  在城市化进程已不可逆转的当下,美丽乡村为何开发、为谁开发成为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无论国内外,随着工业化的完成和后工业时代的来临,乡村的没落和大量人口移居城市(镇)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当前我国乡村的人口结构更多地呈现出“一老一小”的形态,大量作为乡村发展基干的青壮年已常年在城市打工,与乡村相疏离,成为被命名为“农民工”的新兴工人阶级群体,并伴随着城市化浪潮逐步加快融入城市的脚步。通过资料爬梳和实地访查,笔者对美丽乡村建设提出如下思考。
  城市化进程不可逆转与美丽乡村建设并行不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如此情景:生态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生活品质低下、文化传统稀薄的村庄将大量消亡,原先居住于这些村庄的乡民将迁往城市(镇),成为市民阶层的一员。然而,与此同时,那些具有良好资源条件的乡村,将不但继续存在、生生不息,并以其与“城市生活”异质的、差别的生活特质,吸引着城市精英阶层回流,这不仅会改善当地的人口结构,而且将拉开居住理念变革的大幕。
  未来,美丽乡村将成为迷惘忧思中的市民获得精神安慰的希冀,将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不可或缺的现实载体。面对如此愿景,在将发而未发之际即先期着手构筑美丽乡村建设的基底,将有力助推这一趋势进程,加快我国生存格局和居住品质的良性转向,有着深远的意义。
  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与美丽乡村建设并行不悖。作为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相别异的美丽乡村建设,其内在的“诗性栖居”潜质使其自身开发不以厂矿、流水线、大工业等图景为旨归,而更多地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相伴而行。从西方发达国家的先例可以看出,作为“城市病”症状的必然表现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越来越多的市民将渴望在闲暇时间亲近自然、体认乡村,从而由城市生活的压迫感中得到宁静与喘息。因而,美丽乡村的构建一方面与文化创意产业天然契合,另一方面也天然拥有提供文化休闲服务的潜质及广阔消费群体。另外,鉴于文化创意产业的繁荣主要依赖于文化创意产品的消费,而文化创意产品的价值又主要体现为文化创意附加值,因而其价格相对较高,据此,有观点提出当地村民能否承受文化创意消费的质疑。其实,正如海南三亚的房价远超当地居民收入水平却依然坚挺,究其缘故,在于其房产消费群体来自于具有消费能力的外部人群,而非本地居民。同样,在美丽乡村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过程中,消费群体指向的是与之对应的“城市流入消费者”,而非本地村民。相反,正由于这些城市消费群体的涌入,其较高的消费承受能力带来了美丽乡村建设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相伴而行的众多成功案例,无论是“乡村居住体验”、“村居养生服务”、“婚纱外景摄影”、“文化生态旅游”等,皆是如此。美丽乡村建设中的文化创意产业开发,依靠的是当地的居民,面向的却是城市消费群体,长远来看将带来中高端市民消费群体的旅游或居住驱力。
  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并行不悖。历史文化传统必须以活态的形式在乡村生活中流动来维持存在。在美丽乡村建设中,不仅要保护与传承当地历史文化传统,同时也要对其进行淬炼与升华,从中提取出当地社会发展的巨大软性财富,以成为当地生活向好改善的不竭源泉。正如费孝通在《江村经济》中所说:“文化是物质设备和各种知识的结合体。人使用设备和知识以便生存。为了一定的目的人要改变文化。一个人如果扔掉某一件工具,又去获取一件新的,他这样做,是因为他相信新的工具对他更加适用。”历史文化传统有其自证的生存理由与存在意义,只不过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这些历史文化传统将以蕴含时代因子的改良面貌出现,而非只是玻璃盖板掩盖下的落寞石碑。不过,在历史文化传统保护与开发的逻辑平衡中,设计者应始终尊重当地村民的意愿与期许,倾听当地村民的意见与建议,以诱导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内源性动力。
  基于上述对美丽乡村建设理念的厘析,究其大端,其开发路径可归结为如下四个节点。
  第一,明晰目标,培育市场。要依靠当地村民,面向城市消费群体,致力于激发中高端市民消费群体的候鸟式旅游驱力和定居意愿,形成创意开发稳定持久的商业模式。
  第二,精准定位,把握趋势。要发掘城市化进程中所涌现的市场蓝海,努力满足具有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的市民阶层的文化休闲需要与创意消费需求。
  第三,重构文化,凸显特色。要结合发现历史与故事重述,将历史文化资源挖掘与美丽乡村建设融为一体,赋予文化创意产品差异化的文化内涵,激活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产业价值。
  第四,多元组合,深度开发。要创造不同形式、不同门类的文化创意产品和文化休闲项目,构建文化创意产业链条并发挥其长尾效应。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