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武义:旅游扶贫绘就“富民样本”

时间:2015-09-25   作者:杨勇权  【转载】   来自于:中国旅游报    阅读

ZGLYB2015092515p9_b.jpg

武义畲族山歌比赛吸引成千上万游客“上山进村”

 

    前不久,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作出批示,肯定武义依靠旅游为主的产业推进山民“下山脱贫”的做法和成果,引发浙江全省对武义旅游扶贫富民的聚焦和探讨。旅游扶贫是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点工作之一,但因为其关联度高、涉及面大、周期较长,目前真正令人称赞的案例并不算多。武义曾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全县三分之一的人口长期生活在环境恶劣的贫困山区。转瞬十余年,武义依靠生态旅游推进山民“下山脱贫”到底取得了怎样的成绩?具体策略是什么?群众的满意度如何?能给全国旅游扶贫富民工作带来哪些启示?
  看,那些下山农民的笑容与喜悦
  秋高气也爽,出游好时节。武义牛头山,头顶蓝天白云,怀抱青山绿水。一辆辆来自全国各地的旅游大巴车和自驾游车,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进,顿入唯美的大自然,一些游客匆忙用相机定格美景,一辆载满了老年游客的车上,飘出了阵阵欢快的合唱声:这里的山路十八弯,这里的水路九连环……
  面对即将进入景区的游客,牛头山景区的保安部经理鲍忠伟跟平常一样,身穿保安制服,手持呼叫机,一边有序指挥其他保安人员引导旅游大巴停放,一边满脸微笑地搀扶离自己最近车辆上的老年游客下车。单凭这些情景,人们很难想到,这个看起来训练有素的保安,曾是一个在牛头山土生土长的“放牛娃”。
  20多年前,武义县开展“下山脱贫”工程,鲍忠伟家随着全村整体从牛头山搬迁到山脚下,随后进城务工。“住不好、吃不好,钱还少,过年都不好意思回家。”他这样形容当年打工的情况。令他没有想到的是,8年前,武义县里决定把曾经的“穷山恶水”牛头山开发成旅游景区,并且声明景区职工要以当地村民为主。景区正式营业后,鲍忠伟毅然返乡就业,成为景区的工作人员。两年前,在家养猪、种板栗的爱人也被成功录用为景区服务员。他说能在家门口有个安稳工作感觉非常踏实,夫妻俩一年能有近10万元收入,尽管如此,他觉得比在城市挣15万元还要舒适。让他特别满意的是,景区还给员工缴纳了“都市白领”才有的五险一金。
  年过六旬的周叶华也曾是牛头山上的村民,如今,他每天穿梭于牛头山景区的25栋由土坯房改造的民宿,负责打扫卫生,每月能拿到2000多元工资。看到有人来访,他放下手中的扫帚,爬满皱纹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说这些房子是他们老村子的建筑,一直荒废着,没想到,通过景区租赁开发,变成深受游客喜欢的特色民宿。他说自己的儿媳妇也在景区上班,收入比在家务农好得多。但对他而言,挣钱交保险都是次要的。“关键是人老了,总想回到故土,每天跟美丽的山水做伴,觉得高兴。”
  粗略统计,牛头山景区共有300多名员工,本地村民超过260名。牛头山景区总经理郑世雄表示,由大量村民组成的服务团队,虽然没有城市酒店、景区服务员形象时尚,但都非常朴实,景区运营近十年,从未发生过游客遗留在景区的东西丢失的事件。“员工好,景区就会更好。”郑世雄说,景区每月都在山上道观举办一次法事,他每次许的第一个愿望便是:员工开心幸福。
  与鲍忠伟、周叶华等数百名因在旅游企业就业找到满足感不同的是,随着牛头山和十里荷花等景区的发展壮大,一些“下山脱贫”的村民和周边村原居民则依靠自主经营农家乐享受到发展旅游的红利。
  柳城镇新荷村是一个拥有400多人口的畲族村,居住着许多从附近小黄山“下山脱贫”的人们,村支书舒伟雄就是其中之一。他说这几年看着县里把村附近的荷花田开发成了十里荷花景区,村民便利用搬迁后修建的空新房开办农家乐,全村已有近200张床位,每户每年至少增收5万元。更可贵的是,为了支援家乡发展,在外经商的村民回乡投资开发了老村庄所在的小黄山。如今,小黄山已发展成华东知名的影视拍摄基地。
  舒伟雄说:“每到荷花盛开的季节,四面八方的游客到十里荷花景区旅游,农副产品变得格外紧俏。农民种的板栗原来两元钱一斤没人要。现在10元一斤,抢着要。莲子以前每斤卖20元,现在卖到每斤80元。最近更有游客出高价购买当地村民种植的宣莲,许多游客还会托农户帮忙购置一些当地土特产带回家,这让周边农贸市场商户跟村里农家乐业主很熟,只要看到他们出现在市场,商户们总是笑脸相迎。”
  “方方面面的变化很多,但最大的变化还是村民素质大大提高。”舒伟雄说,许多城市来的游客,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还有的是艺术家,他们进村后很喜欢跟村民交流,有的还给村民集中讲课。他举例说,以前村民在村中乱扔垃圾十分普遍,后来看到进村的上海游客都主动把垃圾扔进垃圾桶,便跟着模仿,形成了讲究卫生的习惯。记忆犹新的是,曾有一位苏州游客把价值十几万元的戒指落在房间,被村民主动送还,失而复得的苏州游客塞给那位村民500元钱表示酬谢,却被坚决拒绝。这让那位苏州游客现场连称:“你们这样的地方,来100次也不嫌多。”
  穿过江下村村口的畲乡城墙,人们会感受到浓郁的民族风情。跟新荷村一样,这里毗邻牛头山和十里荷花景区也是“下山脱贫”的移民村点,全村600多口人,大多数以前只有依靠种田生活,一些待不住的村民选择外出开超市、务工。近年来,江下村周围的景区生意越来越好,加上完成了旧村改造,乡村旅游发展星火由此点燃。这两年来,全村开办出23家民宿,床位达203张,户均增收6万元。“以前愁没钱,现在愁房子不能建得更大些,好接待更多客人。”经营民宿的村民潘进平说,村里旅游火起来后,竟然有两个在外经商多年的村民返乡开办民宿。“他们说在外面开超市没日没夜太辛苦,还是居家赚钱幸福。”潘进平说,这让他颇感意外,更加体会到做一个“乡村旅游人”的快乐。
  听,那些曾经积贫的无奈与纠结
  不知其史,难解其今。武义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下山脱贫”的移民村?这些村庄曾经面临怎样的贫困或瓶颈?下山后何去何从才是最好的路径?
  地处钱塘江和瓯江上的武义属于山区县,其南部山区13个乡镇曾被浙江省委、省政府确定为贫困地区,这部分地区即包括了牛头山三个村和后来的新荷村、大溪口村、江下村等,面积占全县一半,贫困人口达12.4万人,占全县三分之一,其中8万人居住在高山、深山和石山区,有4万人的生存环境特别恶劣,发展环境特别艰难。为此,武义县也曾被确定为“贫困县”。
  牛头山所在的西联乡旅游办主任汤军伟表示,景区没有开发以前,村民吃米都要人工从山外挑进去,而从村里到乡里最远要走6个小时,遇到雨雪天气根本出不去。面对穷山恶水和日益增加的生活成本,山民只能采取粗放式经营,靠垦林开荒来扩大生产增加收益,这就导致大量植被破坏,野生动物日趋减少。尤其是牛头山下田村、上田村一带,刚好是武义县雷暴中心,短时强降雨特别多,洪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经常发生,并且一年比一年严重,村民的人身和房屋经常在抵抗灾害中受伤受损。“一些村民去外面务工,回家后发现房子已经倒塌。”汤军伟说。
  “已经到了必须搬迁的地步。”鲍忠伟说,他们当时住在牛头山的下田村,生产生活完全要“听天由命”,集体经济基本为零,人均收入仅418元,比全县平均水平还低近300元,就算有政府送钱送物的扶贫,只能暂时起到缓解作用,山上百姓生活无法根本改变。正在此时,武义县传来消息,要通过“下山脱贫”工程将贫困地区村庄统一搬迁下山,分散安置于山下自然、交通条件好的村庄,一些村庄搬到县城郊。
  从小黄山“下山脱贫”的舒伟雄是这场移民行动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介绍说,刚开始,身边很多村民对于“下山搬迁”持犹豫态度:不搬吧,确实太穷了,完全看不到出路,就这么穷下去?后辈怎么办?搬吧,一些安土重迁的中老年村民又觉得抛弃繁衍的故土,是不是不妥?会不会破坏祖辈风水?当然,更多人担心的是:下山后“有没有活干?”、“有没有钱赚?”
  舒伟雄认为,不管是从民生角度还是全局角度,当时政府实施“下山脱贫”工程的决心是坚定的。为了让山民“主动搬”,政府一方面妥善解决下山脱贫农户户籍、就学、土地、山林权属等后续问题,另一方面组织典型户再上山“现身说法”,组织贫困山区农民下山参观下山脱贫村。同时,对于下山村民新建房屋、创业等予以政策扶持。
  经过20余年努力,武义县历届党委政府共完成415个村的异地搬迁工作,下山人口总数占全县总人口的六分之一。但因为山下分到的田地不多,除去大部分经过政府培训后转移到第二产业的人,刚开始那几年,部分人依然需要回山上种田,兼而外出务工来保障生活,下山后的生活环境虽然得到改善,但收入依然单一,整体脱贫效应不够明显。
  为了让所有下山村民都“稳得住”、“富得快”,武义县委、县政府决定,干脆借“下山脱贫”激活旅游资源,以旅游等生态产业开发促进脱贫致富,安居乐业,全县乡村旅游发展也由此启幕。后来大家都有了出路,当年那些纠结和担心,其实是多余的。
  解,那些政府作为的精准与科学
  “抓旅游是本职,不抓旅游是失职,抓不好旅游是不称职。”这是金华市委常委、武义县委书记钟关华的旅游发展观。武义县县长张新宇则认为,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能够推进生态景区全域化,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是“绿色崛起”的战略选择。
  产业扶贫的头绪千千万,效果如何就看怎么干。曾经让山民长期陷于贫困的山水,通过生态旅游开发,可以变成金山银山。显然,武义县委、县政府充分意识到了这一点。
  2006年西联乡牛头山田坪等村整体下山脱贫后,武义县委、县政府启动牛头山旅游开发工程,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浙江正点实业有限公司,建设牛头山国家森林公园。目前累计投资5亿元,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4年接待游客91万人次,同比增长49%,今年1—8月实现旅游收入7037万元,同比增长39.8%。这两年,政府又扶持当地民企建成十里荷花景区。武义县旅委主任廖寿明说:“我们把景区视作旅游龙头,有了龙头,才有带动效应。”
  位于牛头山下的大溪口村是“下山脱贫”的村庄搬迁地之一,如今这里白墙黛瓦,村道整洁,但下山初期的脱贫步伐较慢,村经济处于“温吞水”状态。2011年,武义县委、县政府派队到大溪口村开展了为期7天的蹲点调研,调研组提出,大溪口村应依托于牛头山景区发展乡村旅游。
  然而,许多农民当时对乡村旅游还没有概念,没人敢抢先尝试。最后,在调研组劝导下,大溪口村村支书朱遗荣迈开了第一步,游客在他家包吃包住,每人每天消费不超过100元,生意最好时一个季度却能赚两三万元,利润超过许多在外面做小生意的村民。截至目前,大溪口村已经有近20家农家乐,被评为全县“十大最美乡村”。今年,村里发展旅游的热情看涨,按照武义县旅委和乡镇的指导,他们正在启动村游客接待中心建设,同时在传统农家乐的基础上谋划特色民宿发展。朱遗荣感叹说,如果没有政府的各种引导、补贴和帮扶,村里旅游根本搞不起来。
  廖寿明介绍,这些年,县里高度重视生态旅游扶贫富民的功能。体制上,成立由武义县委书记和县长任组长的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都成立旅游发展办公室。武义县旅游部门实现“局”改“委”,农办、国土、建设等部门分管领导兼任旅委副主任。成立旅委下属的乡村旅游管理中心,直接协调解决乡村旅游发展事务;政策上,出台《关于推进生态景区全域化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其中鼓励利用农村闲置房发展乡村旅游,对合格的农家乐客房按2000元/间一次性给予改造补助。对组团旅行社进行资金奖励,最大一次可达5万元。对列入武义县重点培育的乡村旅游特色村,在旅游规划编制及旅游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最高补助达300万元。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示范,农民尝到旅游扶贫致富的甜头,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但他们缺乏接待服务技能,且以中老年居多,文化程度低,培训难度大。”廖寿明说,为了提高服务品质,武义县旅委创新培训方式,将以前“教室集中培训”改成“现场培训”,邀请上海、杭州等地旅行社计调和高校老师走进乡村旅游点,“手把手”指导农民。今年开始,他们把每年培训计划人数从800人增加到1000人。
  对于武义县旅委的培训,舒伟雄感触颇深。起初,他们村里很多村民认为接待服务是一件简单的事,不乐意参加培训,村委与镇政府商议后采取“误工补贴”的形式鼓励村民参加。培训时村民们才发现,大到消防演练、营销队伍培训,小到端盘子、折被子、服务员手指甲的修剪等,全部出现在了培训课堂。于是,村民开始纷纷主动向老师请教学习。
  酒香也怕巷子深。为了让更多游客“上山进村”,武义县旅委积极帮助乡村旅游点开展营销,如组织客源市场旅行社老总进村考察,因地制宜地为主要乡村旅游点策划腊八节、山歌比赛、银发节等众多旅游节庆活动,聚集市场人气。同时帮助完善乡村旅游点的旅游交通指示牌等设施建设,重点将精品农家乐、精品民宿、休闲农庄、采摘果园、度假庄园、家庭农场“六位一体”的业态串联起来,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
  最近,廖寿明通过微信朋友圈求助,为梁家山寻找高水平的民宿设计师。今年以来,旅游特色民宿在武义山区“遍地开花”。里九畈村、软朝村已经各开出十几幢民宿,价格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依然有门庭若市之势;梁家山整村50多幢空闲民房被企业承包开发;董源坑村将黄泥房开发成精品民宿的合同已经签订……廖寿明认为,全县乡村旅游正处于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即要打造乡村旅游2.0版,推进传统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向精品民宿转型升级。作为政府部门,必须考虑如何为产业提升发展做好服务。
  为了打响“气养、水养、体养、食养、药养”五养旅游品牌,眼下,武义县正在酝酿全新的旅游产业政策,将重点考虑加大对乡村旅游尤其是“下山脱贫”地区发展旅游的扶持。同时计划充分发挥牛头山景区带动作用,对台山、小黄山、十里荷花等分布在“下山脱贫”地区的景区进行提升,着手开发森林养生、森林运动、莲食膳养等深度休闲度假项目,打造“畲乡风情小镇”,以期为农民带来更多财富和喜悦。
  析,那些扶贫致富的启示与要诀
  从旅游扶贫开发发端,武义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现有近20个特色乡村旅游村、农家乐184家、床位2566张,餐位约1.87万个,有直接从业人员近9000人。今年1-8月,全县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207.71万人次,同比增长41.62%。武义以生态和温泉为核心的旅游产业格局加速形成,成为浙江旅游经济强县和旅游发展示范县。
  “效益实在,群众满意。”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研究员傅建祥说,近年来,各级政府均充分认识到旅游产业的扶贫富民功能。实践证明,武义通过旅游扶贫富民的做法符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旅游战略思想,是成功的,值得剖析和借鉴。
  傅建祥认为,武义旅游扶贫注重服务大局。“下山脱贫”当时是武义县委、县政府的战略性工程,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世代生活在高山深山石山的贫困农民向山下搬迁后,正处于心理上和物质上的双重过渡期,生态旅游产业迅速介入大局,为“下山脱贫”山民安居乐业提供保障,助推全县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既保住了生态,又赢得了发展。这也说明,旅游产业是可以为大局做贡献的优势产业。
  武义旅游扶贫注重政策引导。无论是已经参与旅游创业的农民和乡村,还是打算参与旅游创业的,抑或是对于乡村旅游的重点项目及组织游客到武义旅游的旅行社,武义县均设置了明细的奖励政策,这些政策“真金白银”,既鼓励“做产品”,又支持“卖产品”,其力度在浙江省众多县(市区)中名列前茅,对于注重实惠的农民和追逐经济利益的旅行社具有重要的刺激作用。
  武义旅游扶贫注重体制保障。作为浙江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县,武义的旅游体制机制变革为旅游扶贫富民工作的推进“保驾护航”。如“一把手”抓旅游,农办、国土、建设等主要涉旅部门分管领导兼任旅委副主任,能够有效凝聚部门力量。专门成立乡村旅游管理中心及在乡镇成立旅游办,直接联系乡村旅游工作,确保旅游扶贫方面的各种问题及时进入决策层的视野,从而尽快得到处理解决。
  傅建祥还认为,武义旅游扶贫注重合力兴业。武义县委、县政府充分尊重旅游产业的市场经济规律,在扮演好“引路人”的前提下,引入浙江正点实业有限公司等民间资本力量投资开发旅游业,让废弃的“绿水青山”变成带动一方脱贫致富的“金山银山”。同时充分调动群众参与乡村旅游创业的积极性,让农民住在其中、干在其中、富在其中、乐在其中。多方合力,终使旅游扶贫效益蒸蒸日上。
  武义旅游扶贫注重专业帮扶。以往扶贫标准只是满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需求,但武义旅游扶贫坚持要促进发展。因此,他们凝聚专业力量,耐心十足、细致入微地帮助景区培训营销和服务队伍,帮助农家提高接待服务技能,帮助乡村规划设计旅游景点,帮助乡村旅游景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这些专业帮扶,可谓乡村旅游发展的“催化剂”。
  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旅游局、环境保护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下文,决定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进旅游扶贫工作。经过多年积累,武义旅游扶贫已经取得良好成效,足堪旅游扶贫富民的“县域样本”。在新常态下,相信武义旅游将有新理念、新作为,在希望的田野上播撒新的种子,丰收新的硕果。
  (文字/杨勇权 图片/武义县旅委)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