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魅力桐梓,锦绣山乡

时间:2015-09-25   作者:杨友仁  【转载】   来自于:武隆网    阅读

22095935n0iu.jpg

长征村梯田美景

 

  本网特约通讯员 杨友仁
  走进桐梓,踏上的是一片充满革命传奇色彩的红色土地;走进桐梓,迎接你的是葱绿连绵的山川和朴素的乡野民情;走进桐梓,环绕你的是飘逸的奇峰秀水、清新的天风云气和欣悦的灵感体验;走进桐梓,拥抱你的是神秘的世外桃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220959584y2p.jpg

革命烈士陵园

 

  红色土地英雄辈出

 

  在武隆的版图上,位于县域东北部的桐梓镇,犹似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巍峨群山之中,凛然雄浑地矗立在浩茫的蓝天白云之下。
  这里虽是边远的山乡,却是一片令人肃然起敬的红色土地。人们登上桐梓场西南高险峻峭的天台寺山顶,踏看古寺庙存留的遗址,立刻会联想到1928年那“黑手高悬农奴戟”、“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烽火岁月。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领导下,陈子清、陈子光几个进步青年发动桐梓山上的一群贫苦农民,汇集在天台寺的古庙里,成立了武隆最早的一支红色武装——桐梓山革命游击队。他们一边活跃在土地、接龙、后坪一带,在国民党政权鞭长莫及的深山峡谷中宣传革命理论,一边带领游击队用长矛、梭标和土枪,与当地的团防、乡丁开展神出鬼没的游击斗争,留下永垂青史的英名。
  翻开桐梓山地区红色的革命历史,赫然记载着1930年春天,四川二路红军游击队从涪陵罗云坝起义后,经双河烂坝子开上岭大沟深的桐梓山,创建武隆第一个农民革命根据地,组织当地的穷苦群众参加革命武装赤卫队,迅速开展了打土豪、斗劣绅、分田地的斗争,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播下革命的火种。
  伫立在桐梓中学校门前的高地上,仰望那座巍然屹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 1950年春天县政府土改征粮队的许智伟、郭一帆、谢毅然等先烈,与当地土匪恶霸作斗争的大义凛然的英雄形象,就会逐渐呈现开来,令人深深地缅怀和崇敬,他们为了穷苦老百姓的翻身解放和保卫新生的红色政权,敢于威武不屈地面对敌人的屠刀抛头颅洒热血,献出自己年轻的生命。

22100016k0it.jpg

采摘金银花

 

  民俗文化古朴厚重

 

  在桐梓镇的村村社社,有着古朴厚重的民俗文化,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能耳濡目染。
  在农村插栽季节,只要“秧门”一开,有水田的村村社社到处都有插秧的歌声。“大田栽秧行对行,一对秧鸡在歇凉;秧鸡找到歇凉处,遇到一个唱歌郎。”“樱桃好吃树难栽,大米好吃田难办;栽秧是个苦活路,太阳晒黑背脊骨。”“栽了一丘又一丘,捡螺蛳往上丢;螺蛳晒得大张口,栽秧人满身汗水流”……
  “打闹歌”是山里人给玉米薅第二次草时为了加快行间除草进度,请“打闹师”来助阵时一边劳动一边吼的山歌,如今一些“打闹师”还健在,许多群众还会吼唱。比如“苞谷林来苞谷秧,有个懒汉在打晃;脚耙手软没力气,锄头落地声不响。”“苞谷豆子一大块,看倒有个懒崽崽;阴思倒阳莫来混,看我把你喊出来”等等。另外,他们还要应付隔山隔坡和对沟对岭另外一拨薅草打闹的同行们。大家你唱我和或挑逗作乐,以争强好胜来比比本事。“一下土来就排起,男排东来女排西,男排东方好跑马,女排西方好绣花。”“太阳出来照石崖,众人薅草下地来,大家齐心来帮忙,卷起衣袖干起来。”“太阳落山又落崖,今天薅草就吆台,收工回屋洗过手,腊肉好酒端过来。”
  桐梓镇的“耍锣鼓”也很有名气,不少村里一年四季都有打耍锣鼓的民间习俗。在完成春耕春播、夏日薅秧锄萆、秋天农作物收获和冬季下雪的日子,常常会相互邀约带来锣鼓聚在一块,操起家什“咣扯喽址”地打上一天半天。逢着乡里人家有生朝满日聚会或招男嫁女的时机,几拨耍锣鼓队伍相遇一起,大家就更要比势争争地大显身手,公开斗起曲牌来。一曲曲“过山调”、“开门红”、“喜盈门”、“花儿娇”、“太阳出山”、“仙女下凡”,热烈欢畅、激扬高远,沸沸扬扬、喜浪掀天。
  自古以来,桐梓镇的群众都把杀年猪办酒席作为展示自己热情好客的好机会,邀请亲朋好友三亲六戚闹闹热热地打个堆儿,好好地聚一聚吃顿“刨汤猪”。杀猪匠在杀猪、吹胀、烫猪、剀毛、开膛、破肚的一个个环节中还要吼一些《杀猪歌》,与乡亲们一道高高兴兴地享受整个吃年猪的过程。

 

  奇景秀色美不胜收

 

  桐梓镇境内的森林面积达80000多亩,其中原始森林面积30000多亩,全镇森林覆盖率在65%以上。近年,又陆续建成了8000多亩的金银花基地、7500亩的花卉苗木基地、4000余亩的生态茶叶基地、1500亩的高山油茶基地、1000亩的竹笋基地,如今全境成了一座四季鲜花盛开、时时飘香流韵的“花果之山”和“金银之山”。
  在湛蓝的晴空之下,从桐梓村四组的中桐公路上向东北方放远眺望,一座象征吉祥如意的巨形“桐梓睡佛”紧依着亲吻蓝天白云的“天上街市”桐梓场,静卧在天台寺天下,睡佛的形象栩栩如生,硕大的头颅、宽阔的前额、隆起的鼻梁、微翘的嘴唇、隐身的胸襟都惟妙惟肖,犹如给这片山乡镇妖驱魔,为父老乡亲送爱托福。
  高耸险峻的天台寺,是桐梓山地区最具神奇色彩的景点。此处的山脊海拔有1400余米,突兀般傲立于群山之巅,平日里常被云雾笼罩,朦朦胧胧间给人们以神秘莫测的感觉。天清气朗的日子,阳光照在山脊,会焕发出一片耀眼炫目的红光。这里凭临天际,俯览群山,游人可登山远眺,东面的后坪坝的田畴平野,南面的鱼子、土地、沧沟乡境内起伏的群山沟壑,西面的仙女山、鹰崖山、接龙山都尽收眼底。
  清乾隆年间,这里就建造了寺庙,以触云摩天之意取名为“天台寺”。寺庙建成后,庙里供奉了观音等佛像,一年四季到庙里进香祈祷的香客就络绎不绝,特别是六月十九观音菩萨生日那天,从四乡五岭来朝拜的人更盛,从早到晚寺庙里香烛燃放,人声鼎沸,一派闹腾景象。
  在桐梓村东北的群山之中,有一座海拔一千三百多米、巍然高耸入云的悬崖,矗立在群峰深壑之间,人们称其为名“花尖崖”。“花尖崖”正面全是刀劈斧削般的峭壁,只有靠崖顶的几道石痕里长出三五株崖青杠,供山鹰在此歇息。人们从崖根往上看,戴帽的会掉下帽子,没戴帽的准会把脖颈仰痛。而在另一面的崖坡上,却生长着繁茂的灌丛和树林,其间在石窖群中袒露出星星点点的几处土坡,绿荫中显现出一些青瓦土屋。瘦脊的土地上生长着一丛丛野花椒,春来花香袭人,夏时满树结满了颗粒饱满的腥红籽儿,入秋后就成为人们争相采摘的“山宝”。
  另外,神秘莫测的世界自然遗产“石柱天坑”、盘古开天辟地时留下的镇山之宝——“盘古石”、千仞绝壁上“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桃园古洞”、坦荡宽阔的“花尖崖大草坪”、莽莽苍苍的“花桃原始森林”、如诗如画的官田梯田、令人倾倒的长征农田风貌、闺藏于绿林胜境中的“鸳鸯堡”、“情侣翠湖”,至今仍保存完好的桐梓老街“四合天井”大院、披载着原始古朴遗风的“花房子”、“燕岩”特色村寨……尽显巍峨,雄奇、壮美和妩媚,它们是得天独厚的自然遗产和无比珍贵的旅游资源。

22100107vwnn.jpg

水乡农家

 

  市政建设迅猛发展

 

  三百多年前,桐梓镇因当地生长着满山遍野的油桐树而得名。其名虽不“儒雅”,但非常的挚朴和亲切。这个卧藏大山丛中的小镇,与桐梓树一样有着美艳的熠熠光辉,有着顽强兴旺的生命力和扩张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昔日的小街陋巷迅速走进了历史的烟尘之中,陈旧木屋瓦舍摇身蜕变成了钢筋水泥楼房,一条条宽敞的大街纵横交错,一座座美观漂亮的建筑鳞次栉比。特别是近年来,该镇抓住区域中心镇建设的机遇,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700多户农民到场镇建房安家立业,让常住人口从原来不足2000余人增加至5000多人,场镇的建筑面积拓展到1.2平方公里。随着居民的增多,人气越来越兴旺,又促进教育、卫生、文化、商业、集贸、乡村旅游得到蓬勃发展,从而尽显昂扬的生机,充满着一派现代化的气息。
  2010年以来,该镇又紧紧围绕打造“生态美丽桐梓、幸福和谐家园”的目标,强力推进场镇“绿化、美化、亮化”建设,通过完善其市政设施,使场镇的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场镇的空间不断优化,市政管理得以提档升级。目前已建成一个4000平方米的供市民休闲娱乐的“大众广场”,一个20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同时对2公里长的主街道实施了综合治理,建起10000立方米的场镇居民饮水池,新建了公共停车场3个、公厕3座,铺设了10000余平方米的人行道透水砖,安装了100余盏太阳能路灯,建成1条2000多米长的健身步道,1个避雨灯光篮球场和1个室内羽毛球场。
  与此同时,该镇还把广场移民新街、天台寺移民新村、盛家坪农民创业一条街、花房子民俗文化村、燕岩特色村寨等打造成乡村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发展了接待户80多户,农家乐、林家乐30余家,有床位350多张。并开发了一批桐梓山土特产,推出系列的特色农家美食美味,去年以来就接待各地来桐梓观光游览、纳凉度假、农事耕耘和民俗体验的游客4500多人次。桐梓镇党委政府誓将该镇打造成为中国武隆公园的“后花园”和美丽乡村旅游的特色之乡。
  (本版图片由桐梓镇政府提供)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