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张爱玲
张爱玲如果还在世,今年有85岁了。岁月漫过芸芸众生,张爱玲永远是一袭隐约而流丽的红,她的文学散发着永远的芳香,令我们长久回味。
(一)
生活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张爱玲,她的呼吸及一切充满了殷红的上海气,她为上海的布尔乔亚写作,她是他们的嘴唇和开出的花朵。以自己明锐的洞察力和与众不同的作品风格如一朵奇葩开在中国文坛上。她最好的作品献给了上海人,后来的人们因为上海的她而关心香港和美国的她。
张爱玲对时尚有着天然的敏感和妥帖的表述的天赋。她进而高兴的发现,这也是一种体面而惬意的谋身的手段。她为享誉全球的《泰晤世报》等几家英文报纸撰写关于上海服饰的文章。留学欧洲的母亲和姑姑是她服饰的启蒙老师。有时候她会披着母亲的皮袍在镜子前走来走去,而繁华的霞飞路则是她的老师,灵感的来源及“屡教不改”的学生。巴黎的时装,伦敦的礼服与长袍马褂混杂相陈,而她经常的穿着则是色泽淡雅的丝质碎花旗袍。她喜欢品评橱窗,并有极严苛的标准,诸如模特的粗糙与简陋,诸如陈列物的杂乱与俗气。而她灵机一动的审美注视至今都令人惊奇。有一次,她津津有味的提及一家橱窗里真实的猫,那猫或轻轻的踱步,或酣酣的当众睡去......她喜欢自己设计时装,乐于穿上自己的艺术品款款过市,或酣甜的当众睡去……也许是明朝的袍,配着时兴的欧式小帽。她会冷漠的穿过丛丛阳光,甜滋滋的心情持续到睡觉的时候,她常常买下心仪的款式,但往往可以在画纸上得到真正的满足。在现在可以看到她当年的照片中,你可以不费力的找到各式各样的姿态,英式的、法式的……她真正是个喜欢表现也擅长表现的女子。写于1943年的《更衣记》,在东西文化的视野中描述了满清以来的女士服饰、时装的种种变化和原因,观点独特,写来洒脱,时有引人的秒语。她说中国服饰的特点就是:“不停的另生枝节,放肆不讲理。”“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时装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而“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带绿的权利。男子服饰的限制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她读都市的一切有着超长常的兴趣和热情,每日“回家”的有轨电车,水龙头打开来自地层深处的沙哑呜呜声,感觉体面、穿着讲究的电车司机,隔壁烘烤将熟的蛋糕香味……她像刚学会观察的小孩一样只是转动眼睛观望便心满意足。
(二)
后来,爱情说来就来。胡兰成,一个风雅的已婚男人,通过红作家苏青告诉张爱玲,他想见她,因为读了她的小说,看了他的玉照,几经推脱,厌烦见生人的张爱玲终于答应去见胡烂成。彼此的印象都不是想象中的好,可是兴奋的谈话持续了三个多小时。分手时,互相已经到了依依不舍的地步。然而,这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已婚男人,一个后来成为汪伪政权文化要员的男人……张爱玲感到越来越多的幸福,她不顾一切。很快,日本投降了,国民党政府通缉胡兰成,而张爱玲带着她所有的积蓄去找他,接济他。但是此时,真正的打击来了,他已经不再爱张爱玲。
1946年2月,张爱玲去温州看望胡兰成,她写到:“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里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你就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像含着珠宝在放光。”但,胡此刻不但在武汉有一个家,而且温州城里同居的还有一个朋友的妻子。张爱玲深思挣扎了一年后,以一封绝交信,便斩断了她的爱,信里还夹着一张几万元的稿费支票。她怕逃难的胡兰成挨饿——算是仁至义尽。
张爱玲的情感生活不顺,离开胡兰成以后,一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真的萎谢了。才气萎谢。此后的一年,她几乎写不出一篇文章;而此后的多少年里,她再也没有达到自己以前的创作高峰。自从与胡兰成了结后,张爱玲一下子活在了冬天里。她的生命里全是冰雪寒冷,再没有了暖意……
胡兰成是她华丽袍子里最狠的一只虱子,饱噬了她的血,然后离去,她就是长了再尖再长的指甲也掐不死他了……那就掐自己吧。到底是柔弱女子的底子。天下女子,在爱情面前,谁能做到强大?
她说:“我自己的心,只是我自己懂了。”那么,我的饶舌,怕是不招张爱玲待见的吧?
再怎样的不堪,她还是张爱玲,独自开谢,寂寞芳华。天才,不是命短,便是苦难.
(三)
她的第二次婚姻至今让张谜们和研究者们不解和惋惜。他们不能理解一代才女何以嫁给一位大她二十几岁的美国无名作家。而且,因为他长时间的中风瘫痪,几乎拖垮了张爱玲的经济、才华和身体。那些年里,她几乎是为了卖稿赚钱而来回奔波。在美国,张爱玲仍坚持着小说创作,除《秧歌》、《赤地之恋》外,她写过许多小说。赖雅瘫痪在床,张爱玲一边服侍他,一边不辍于写作。她以英文继续着她的才华。可是,没有一家出版社肯接纳。不是小说本身的问题,而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对中国大陆来的作家所抱狭隘偏见的问题。他们要求张爱玲写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张爱玲拒绝着,宁愿挨饿。
后来,张爱玲应人之约,独自来到香港,写电影剧本。《太太万岁》、《不了情》等便是那时候的作品。可是张爱玲没拿到一分酬劳。酒会上,不擅长于交际的张爱玲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在一个角落里向电影公司老板提出稿酬的事情。她太需要钱了,拿到钱,瘫痪在床的赖雅便能得到更好的治疗,他们的生活也会宽松些……但,别人不会给她钱。
我不知道张爱玲是怎样回到美国的。她是坚强的,更不会哭泣。她只是暗暗地体会着人世的冰冷、无情、无义。她会活下去,也死不了。她是否想起年轻时旧上海的灿烂日月?
我们先是从一位著名女作家的辉煌开始,慢慢地认识她。后来,岁月残忍地将这位女作家人生里的不堪,一点一点亮给你看……甚至在美国写作营里,张爱玲怀孕了。当她将此事告诉赖雅时,赖雅暗示她做掉孩子,然后结婚。那年,张爱玲36岁。她从此再没有自己的孩子。处理完丈夫的丧事,她做出了人生最后一次惊人的决定:隐居于公寓。
终于懂得,为什么后半生的张爱玲拒绝见人了,而要倔强的孤寂的活在自己的世界。她是纤弱女子,一个才华出众的弱女子,怎样应付得了这个冷漠的世界?她的伤太深了,她不能面对。谁能面对?除非她是铁了心的残忍。
(四)
文学史上冰雪聪明,才华逼人,不让须眉的女性本就寥寥,但能出类拔萃,又超脱于感情之外者,则是少之又少,才华被爱情埋没是许多写作女人的悲剧,张爱玲也没有逃脱这个模式。张爱玲一生充满苍凉。复杂而不幸的家庭背景养成她孤独的个性,坎坷多变的情感经历使她对生活和人生绝望。在作品中,张爱玲力图以一种回归世俗,还原传统生态的方式,并在畸形的精神下宣泄自己的反叛和绝望。
女性的命运是张爱玲笔下永恒的主题。婚姻成为张爱玲对女性最基本的定位,她以此为基础,从中领悟生命的真谛。她笔下的七巧虽以婚姻控制住了经济命脉,但其情感世界却被压抑得一片荒芜;流苏的婚姻在斗志斗勇中悬而未决,最终因城市的陷落而成全;霓喜更是跌宕在一个又一个婚姻之中,最终也意识到婚姻流变的威胁。这些女性在灵肉方面都深深嵌进传统生命的结构中,她们既是女性历史性经验的感受者,又是隐秘性创伤的继承者,所以只能做局部的形式调整,最终回归原始定位。七巧终于放弃最后一抹情爱的光芒而深深套进以婚姻换来的黄金枷锁之中,让终极生命在最初婚姻的种种延续和遗留中徘徊。张爱玲让笔下的女性容纳生活的庸俗,都市的喧嚣,男性的自私和人性的肮脏。女性处于不可挽回不可更改的生命悖论之中,而且,由于欲望的支配,七巧、流苏们的生命态势充分展露出人性卑琐、盲目、妥协、无知的一面,这更使女性的生命悖论显示出哲学上的深层意味。
张爱玲的作品以一个个生活场景片段的叠合,沉溺于品味一份带着深刻历史感、现实感和未来感的人类精神困惑。她笔下的女性们对冥冥不可知的未来,总怀着一份莫名的伤感和恐慌。她们无一例外地“一级一级,走进没有光的所在”(《金锁记》),而且,张爱玲还从理性层面对生命作了哲学意义上的归纳,抽象出“存在与虚无为邻”的命题。于是她笔下的人物执着于无休无止的琐屑,以为暂时的心理平衡。“集中注意力在她们眼前热闹明白的,红灯照里的人生小小的一部”,“在那之外,只有不确定的,无所不在的悲哀,什么是空的”。生命终会无可逃遁,虚空的威胁无时无刻不在挑逗他们的注意力,这铸就了张爱玲小说的风格——“苍凉”。
40年代,张爱玲经历了爱情的理想与幻灭,她以饱受内心挫折和创伤的过来人的人格形象出现,抒写着在现实人际纠葛苦苦挣扎而又注定一无所获的薄命红颜。张爱玲在这一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女性的生命模式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回归,她笔下展示的女性生命再度呈现有苍凉感的附庸状态,这种苍凉感不是历史的倒退,而是一种以退为进,已否定期肯定的感悟。女性传统生命状态在张爱玲笔下被展示得淋漓尽致,对女性附庸生命意识的批判就越有力,对女性终极生命虚无的反省就越深刻。
(五)
张迷们当然记得“成名要趁早”这声轻轻的,充满喜悦的叹息,她已经让全世界知道了自己。张爱玲自1995年离开上海赴香港后,一直在海外漂泊,她走得义无返顾,只留下一个苍凉的背影,任人评说。她的名字长期被尘封,直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才在大陆重新被提及。历史仿佛轻轻一甩袖,积年的尘埃荡去,读者们蓦然回首,却依旧是一个姹紫嫣红的张爱玲。她的声名雀起,但人们却不知她在何处。远在加拿大的张爱玲没有什么反应,她不允许任何人进她的公寓,她好象在听着另一个叫张爱玲的人的传奇故事,直到不知是寂寞还是幸福的逝去。
张爱玲始终生活在世界之外,她的作品也始终不与中国文学大潮沾边,这是一种人格魅力,更是一种残酷的自我挑战……她说要表现人生安稳的一面,而不是飞扬的一面,然而她的一生正如她的代表作《传奇》一样充满了不和谐和急剧的转折,充满了神秘与深刻。鬓发斑白的学者思索着一个女孩子近乎恶毒的深邃:人生如一袭华美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文学读者们喜爱她,在各种场合,以各种方式谈论着《金锁记》、《倾城之恋》,谈论着《红楼梦》的语言和味道如何与十里洋场完美的结合起来,大俗的鸳鸯蝴蝶派小说怎样变成了先锋派的现代小说……她显赫的家世与主动选择的传奇人生,她天才的性情与妙语丽句,她的时尚情节与完美的个性风采,她典型的中上层上海市民气息,都使她成为当代都市的古典时尚。
张爱玲在我们心中永远年轻,永远微扬着脸,侧着头,饶有趣味的打量着红尘中的人生,嘴角是洞察一切的甜蜜与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