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建设 如何才能“留得住乡愁”?
在刚刚过去的中秋节,浓郁岭南水乡特色的南沙东涌镇,迎来了大批游客。笔者也实地走访,一边听着咸水歌,一边乘坐游艇体验了这座喧嚣城市边的恬然水乡。虽然广州有不少地方称得上水乡,但如今还能乘小艇游览的水乡真不多。
特色古村落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资源,但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不少古村落的传统特色正逐渐褪色,如果再不加以保护和活化,它们很可能会就此衰落。如何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传承特色,让市民们“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这是摆在人们面前的一道不容回避的思考题。
放眼全国,我们发现,有不少地方陷入了“千镇一面”的陷阱,古镇原本的特色渐渐被湮没,也有的古镇被推倒重建,有新景却没韵味;相反,也有一些地方,如苏州的周庄、同里,嘉兴的乌镇与西塘,江西的婺源,乃至东莞麻涌、顺德逢简,在城市化的入侵中因为坚守而显得愈发有价值。
相比之下,东涌已经初具了现代化特色,又保留了自己独特的岭南水乡特色。历史上的疍家人,业无常产、居无定址;艇,曾是疍家唯一的家园。曾几何时,水乡人家荡着小艇,往来交易农资商品、生活百货。水乡茅寮、瓜棚、高棚和疍家艇,成为展示东涌农耕渔猎文化和疍家生活的窗口。
在笔者看来,美丽乡村的建设就是要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无缝连接:既要保持传统特色,留住古色古香的建筑和那些具有独特风味的民俗;又要具备适宜生活居住的特点,让当地老百姓和过往游客过得舒适。乡村的山山水水不因为现代化建设而受到污染,不因为现代化改造变得面目模糊,更不能在现代化进程中凋敝,这样方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
回头来看,广州的东涌,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保持住岭南水乡特色已经殊为不易,并且具有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环境,更是值得南沙乃至广州其他村镇学习,并且已经逐渐成为一处旅游的好去处。
不过,我们也看到,与云南丽江、福建厦门等令人向往的地方相比,东涌的旅游开发还有短板,与现代化的管理和开发模式仍有差距。
在笔者看来,东涌可以学习云南丽江、福建厦门等地的做法,考虑成立公司进行开发,在河两岸统租当地民居,开发成客栈,沿岸几公里都是这种与水相亲的原生态客栈,让居住者会感到非常温馨、舒适。同时,还可以引入一些“小资”情调,吸引文青、艺术爱好者,构成层次丰富的景观和旅游系统,使东涌成为全年性的出游地,而不仅仅集中于节假日。
事实上,从投入产出比来看,这是一笔“划算”的生意。在很多地方,相对于对工业大规模的扶持,古村落开发的投入逊色得多,而从产出来看,东涌依托广州强大的消费能力,也可以像同里、周庄等地一样,形成旅游小镇,其收入并不比工业差,更何况,旅游还是一种“无烟经济”。
大家去古镇旅游,最希望感受不同的人文风情、不同的原住民生活方式,在开发过程中,应该让村民意识到,拥有古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而原住居民本身也是旅游经济无形的财富,因此,在村落保护中应与村民形成“共享经济”,其中关键问题就是利益分配。如果能够让村民尝到甜头,他们对古村保护的积极性自然也会大大提高。也就是说,在公司化运作中,村民也应该是利益的主体。
笔者了解到,东涌镇计划将3条水上绿道打通,整个绿道里程达26公里,将覆盖整个景区,居民坐船就可以游遍东涌。如果这个目标实现,广州乃至岭南的“威尼斯”呼之欲出。
散落的珍珠不值钱,串成一串身价倍增。水上绿道是一条纽带,通过这条纽带,可以将各景点串珠成链,将古镇、村庄、河湖、蔗林等基本元素相组合,才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吸引力。
如果将视野从东涌中延伸开来,我们会看到,南沙作为水乡,其实同样面临着东涌的问题。东涌的优势是南沙其他街镇所要学习的,而东涌要迎头赶上的,更是南沙美丽乡村建设中所要大力倡导的。换句话说,南沙也需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在坚守领南特色的同时,积极推进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以现代化理念去改善和提升城乡发展,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