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愁里的古村“范儿”—走进山东传统村落三德范村
策划-本刊编辑部 图-王金明 张健 文-王立群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美好境界,是对每个深爱故乡的人,对我们这个在土地上成长起来的民族的回馈与保证,为破除新型城镇化“千城一面”“千村一面”怪圈定下基调。
当济南章丘市文祖镇三德范村等103个村成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你的乡愁找到归宿了吗?在文化底蕴最为厚重的齐鲁大地,你世代居住的原乡及那些淳朴的乡民、乡风、乡貌、乡俗……那些你记忆中的美好乡土时光,或许都将成为渐行渐远的美丽乡愁。
从2015年第1期《山东画报》开始,伴随着本刊聚焦三德范村的这期专题报道,我们正式开启乡土之旅。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推出《乡村记忆》栏目(详见本期P78)。该栏目专注于山东省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对古镇古村的守持与保护,打造独属于《山东画报》的纸上“美丽乡村记忆工程”,每期选题致力于聚焦那些传统乡土建筑富集、保存基础条件较好、文化底蕴深厚的乡村和社区,关注乡土文明和乡村特色文化,为传统乡村人文留下遗产,留住齐鲁特色乡愁,传承地方历史文化命脉。
三德范村火了,即便不是周末,也总有慕名的游客来到村里,这里看看,那里瞅瞅。
玄帝阁的飞檐翘角、禹王庙的精美壁画、人和门上的毛鸿宾书法、锦屏山上的禁伐碑……这些以往在村里人眼里习以为常的东西,总会让来往的人惊叹不已。
年逾花甲,早已赋闲在家的老支书张福经也又忙了起来,一次次给来往的客人展示代表三德范村历史和荣光的《三德范庄志》……那份越来越浓厚,无从掩饰的高兴劲让这个老人越来越精神,一如他身后越来越有活力的村子。
三德范村,这个济南章丘文祖镇锦屏山畔看似普通的村庄,似乎正迎来自春秋战国之后最大的一次『复兴』。在张福经的传承者,现任三德范办事处党总支书记张江的心目中,三德范的未来有一个完整的蓝图:登锦屏山、游古村落、观章丘芯子……
这个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的村子,如今越来越有时下最流行的古村『范儿』。
锦屏山畔人家好
从三德范村向西南方向望去,便可见锦屏山。山虽不大,但树、洞、泉、石、古迹齐全。锦屏山遍山翠柏,据称有柏树百万余株,更存古柏43 株,盘根错节,造型各异,颇为壮观。锦屏山兴盛于清初,绣惠镇山头店村出家修道的秀才韩阳成于乾隆二十二年(1757) 于此建成碧霞元君祠和老君堂两大建筑群,使锦屏山名声远扬。
不过,相较于三德范村来说,锦屏山的历史着实算不上丰厚。说起三德范村的历史,张福经最有发言权。自2003 年始,这位退休在家的老支书开始编撰三德范村庄志,历时四年,张福经与几位同好走遍村里的角角落落,查阅三十多个姓氏宗族的家谱,翻阅无数历史档案,记录下一切能够搜集到的历史遗存。最终,一部七十多万字的志书修订完成,而张福经也成了村里的一部“活历史书”。
据张福经介绍,村民们曾在村外不远处的皮坡子岭上发现旧石器时代的石斧,说明那时这里可能就有人居住,后经考古学家证实,这里的村民定居史可以追溯到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这里已经成为齐国边境上的重镇。村外远处的齐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烟云。
锦屏山上的老银杏树与村子一起经历岁月蹉跎
植被丰富、秀丽挺拔的锦屏山,像屏风一样矗立在村庄的西面,山水顺山谷而下,养育着世世代代的三德范人。三德范人知道山林的宝贵,为了保护这片土地,村里各宗族之间形成了保护山林的约定,并以碑刻的形式记录下来。如今,行走在锦屏山上,不时就能看到类似的碑刻。村里人介绍,整个山上共有三十多块碑刻,村里人称其为“禁伐碑”,这些“禁伐碑”多立于乾隆年间。
不仅仅是禁伐,在这里,还有形形色色的石碑,这种最为质朴的民间乡约,约束着三德范村人的行为。也让村里的三十多个姓氏宗族,在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和谐共荣。如今的三德范村仍然在完善各种乡规民约,在村子里,张福经为我们展示了一本新编乡规民约。“这是1986 年,我们全村共同商定后制订的这个村规民约,这个村规民约包含着七条38 款,重点体现了如何家庭和睦美满,邻居和谐相处,如何孝敬父母,尊老爱幼等等。实践证明,这一个村规民约,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现在,我们仍在执行。”
村内至今仍有一街,街口门洞之上刻“人和”二字,相传为清代退休在家的两广总督毛鸿宾为调和村内两家族关系所立。后成为村民和谐相处的标识。
人和则村兴,这种农耕时代的质朴乡情,在三德范村三千年的历史中一脉相承,让三德范村代代和睦、世世兴旺。直到今天,在大众社会的道德体系近乎重建的大环境之下,三德范村依然独善其身,维系着祖先建“三德楷模”之村的美好愿景,维持着让人艳羡的“锦屏山畔好人家”的田园古村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