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乡村剧团“唱大戏”

时间:2015-12-16   作者:孙丛丛 徐 健  【转载】   来自于:中国文化报    阅读

  在全国有名的小戏之乡——山东省博兴县,活跃着大量的民间业余剧团。城外李村吕剧团就是当地百余个庄户剧团中的一个,唱吕戏至今已延续了60余年。

  62岁的李长庆是这个剧团的第二代掌门人,见到他时,他正在村里排演吕剧《借亲》。“马大保喝醉了酒忙把家还,只觉得天也转来那个地也转……”一曲唱罢,小人物的辛酸还在绕梁余音中,卸下装束,李长庆与笔者诉说了几十年来“唱戏”的苦乐。


  老少爷们“捧出来”的剧团


  “上世纪50年代,吕剧在它的发源地博兴一带唱得火爆。吕艺、湖滨、陈户、兴福等镇都有戏班,我们村的庄户剧团成立于1952年,当时,唱得最红火的是《回龙传》、《刘公案》等连台本戏。”李长庆介绍,城外李村吕剧团创建之初,老艺人们就“凑份子”置办了汽灯、幕布、戏箱、幻灯,于农闲时在村里扎台唱戏,风风光光地唱到了“文革”前。

  “‘文革’中,乡村的吕戏演出被各式各样的文艺宣传队取代,但老百姓的热情一直没断。”上世纪80年代初,传统戏解禁后,李长庆就想带着乡亲们把剧团恢复起来,但是这个过程却几历波折。

  1992年的一天,李长庆与李清秀、李秀芬等本村吕剧艺人又聚在了一起,准备找村支书商议恢复剧团。这已是艺人们第7次开会讨论。到了第8次讨论时,村支书难拗他们的执着,但考虑到人员、治安、经费等问题,准备拍板的手扬到一半又收了回去,撂下一句话:“等明天开个村委会再定吧。”

  村里刚一拍板重组剧团,当天,李长庆和大家就忙活了起来。费用紧缺,他们就自掏腰包凑上,在大伙儿的支持下,剧团到镇上置办了服装、道具、音响,加上早年的“老家底”,他们又把《回龙传》、《刘公案》、《小姑贤》等戏热热闹闹地唱了起来。“那时候我们剧团有老有少,几乎家家能唱,可以说是全村的老少爷们把我们捧出来的。”李长庆说。


  演员都是“针线笸箩”


  李长庆不仅是剧团的“当家”,还是演出的骨干。在城外李村吕剧团,他有个响当当的外号——“针线笸箩”。 之所以有这个称谓,是因为他什么“活儿”都装。一次,村里演《回龙传》,赶在演出前一天,一个老演员嗓子出了问题,临时换角,任务又落在了李长庆身上。当天晚上,他好不容易熬夜背出了戏词,可把剧本往前一翻,他又犯了难——前面还有两个角色由他扮演,而这俩角色是顺序出场,中间既无过门音乐,又无龙套串场。“躺在床上,我左思右想,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找解决办法,直到想好了,悬着的心才放下。”李长庆说。

  第二天上场前,李长庆让剧团同仁打好水、准备好卸妆油和下一个角色的戏服静候。上一个角色下场后,李长庆把外面的衣服一脱,不换靴子、彩裤、网子,一边卸下妆再勾脸,一边让伙计们帮忙穿下一场的戏服,前前后后不到两分钟,他就从一个大花脸幻化成了一个大官生。在那天的演出中,李长庆一口气扮演了7个角色,其中有老生、花脸、外角,还有老旦。“一赶七”的绝活儿,也让李长庆“针线笸箩”的称号更加名副其实。

  “在农村业余剧团,由于各方面缺乏规范,‘救场’是常事,每个演员都能玩转不同的行当。”李长庆坦言,基层演出中,经常会有“凑够就唱”的现象,但他要求演员不论饰演什么角色,不能简单模仿,需要在表演中有新意、有创造。


  挑起文化传承重任


  一肩扛起了剧团演出、组织、外交等多项重任,李长庆每天都过得充实。尽管管理得力,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但当今传统戏曲的式微仍让他深感忧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演员最多的时候有80来个,现在加上外村演员,剧团演员一共30多个,最年轻的也已经43岁。”李长庆说。

  为了更好地培养观众队伍,城外李村吕剧团在李长庆的带领下每年都会推出一部主打剧目,还会定期更换一批行头,除了偶尔拉点赞助费用外,像音响、胸麦、幕布等舞台设备全部由大家伙“凑份子”购置齐备。而每到演出前,李长庆与妻子先在院子里支起锅,做好全团几十口子的晚饭……这是作为剧团“当家”,李长庆能给剧团演员的唯一福利。

  近年来,李长庆还开始了对传统剧目的挖掘,一方面以边唱边记录的形式整理濒临失传的剧本,另一方面,对一些仍然流传的剧目,结合民间版本与艺人口述重新整理。他饰演的《王定保借当》中的李武举,根据人物的霸气外形,融合了京剧裘派花脸的运腔方式进行了改革,颇受欢迎。

  “吕剧从农村走向城市,百年来,在广大农村仍留有大量的传承队伍,这是吕剧发展的基础和后盾。”李长庆告诉笔者,不管前程如何艰难,他都将带领剧团坚定地走下去,唱出吕剧家乡的大气象。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