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忙碌的幸福:中国人的年货文化

时间:2016-02-04  【转载】   来自于:儒风大家    阅读

过年当做件大事.jpeg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资料图 图源网络)


    文/儒风大家


    年货是什么?在物质并不丰富的年代,人们的回答可能很统一。对于普通百姓,年货是一桌难得吃上一顿的好饭菜,年货是试穿很久终于买到手的新衣服,年货是小孩子口袋里红红绿绿的水果糖,年货是老奶奶一直舍不得买的小毡帽。


    中国人几千年来总把过年当做件大事。过年之前要作很多准备,要买很多东西,吃的、用的、穿的、戴的、耍的、供的、干的、鲜的、生的、熟的,统名之曰“年货”。


    古代交通不方便,物资比较缺乏。为了一年一度的春节欢乐,家家户户在节前10天左右准备年货。年货包括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


    《京都风俗志》云:“十五日以后,市中卖年货者,星罗棋布。”北京年货种类之多是全国各地都比不了的。


《红楼梦》里怎么过年.jpeg

《红楼梦》里怎么过年?(资料图 图源网络)


    赵冈先生在其《考红琐记》中说,曹雪芹的《红楼梦》在描写过年情景时,有满人风俗,令人感到奇怪。其实这是很自然的。


    北京在清代二三百年中,都是汉人、满人,北方人、南方人杂处的。尤其上层社会,即官僚阶层中,各种风俗交流更普遍。满人、北方人故意学苏杭人的饮食起居,汉人故意学满人(即旗人)的礼数、官派,这就从各个方面混合成特殊的“北京味儿”。


当地的年味儿.jpeg

年货体现着当地的年味儿(资料图 图源网络)


    复杂的年货,也是这种社会生活的反映。


    北京的年货如按大类,可分饮食、衣着、日月、迷信、玩耍、点缀六类。饮食中大路货如猪、羊肉,鸡鸭这是最普通的;鹿肉、野鸡、冻鱼等则都是来自山海关之外的关东货;而水磨年糕、糖年糕、冷笋、玉兰片之类,则又是江南的东西。衣着各时代不同,但旧时除去“旗装”而外,也讲究南式。


    年货中日用品不少,来自南方的有纸张、竹器、瓷器等等;迷信用品是旧时年货的大宗,如线香、锡箔、木版印的门神、灶王爷,供佛的花、蜜供等等,其中折“元宝”“锭子”的锡箔则全来自南方。玩耍的东西就更多了,儿童的、大人的玩艺,都不分南北满汉。


采购年货.jpeg

带孩子采购年货(资料图 图源网络)


    《春明采风志》云:“琉璃、铁丝、油彩、转沙、碰丝、走马,风筝、鞬毛、口琴、纸牌、拈圆棋、升官图、江米人、太平鼓、响葫芦、琉璃喇叭,率皆童玩之物也,买办一切,谓之忙年。”一般人家都要买些爆竹:百响、麻雷子、二踢脚(即双响)、起花、太平花等等,这又是介乎玩耍和迷信之间的东西;至于骰子、纸牌等,则是成人的玩具;点缀岁时的清供如水仙头、佛手,则都是来自南方了。


    一进腊月,各闹市皆拥挤不堪,都是买年货的人,各种东西的价钱也都涨了不少,商人趁机作一笔好意,故有“腊月水土贵三分”之谚。


    关于年货的年代记忆


    时光都去哪了?


春节热闹又喜庆.jpeg

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时的传统习俗之一,无论是在哪一个年代,每个人都希望春节能过得热闹又喜庆。时光飞逝,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年货上的花销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关于过年的“年货记忆”也纷至沓来。年味是中国人复杂感情的融合与交织,略显琐碎的仪式里传递着脉脉温情。买年货可以说是超越消费行为的一种精神运动。


    年年过春节,岁岁办年货。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年夜饭的餐桌前,常常会回忆起往年的春节,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一双白边布鞋和军绿衣裤;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攥着副食本排队买带鱼的情景;或许有的人会想起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摆满鸡鸭鱼肉虾的年夜饭餐桌;甚至还会有人想起买了彩电的那个春节,揣上手机的那个春节,搬进新居的那个春节和买了汽车的那个春节……


    20世纪60、70年代


    “凭票购货”时代


凭票购货.jpeg

“凭票购货”时代(资料图 图源网络)


    10斤猪头1个,约6元;猪碎肉2斤,约1.2元;青菜数斤,约10元;糖2斤,1元;瓜子2斤,约1元;4套新衣服,4元;鞭炮2挂,约1元;散酒2斤,1.2元;烟1条,1.4元;合计:26.8元。


    20世纪60年代时,那时候买啥都得凭票,过年也不例外,那时人们最开心的事就是年三十排队买回家一个大猪头,大约有10斤左右,够当时一家六口人吃好几天的。一般人家除了买个猪头,还会买一两斤的小碎肉,即使是碎肉,也得去合作社排半天队才能买到。


    那时候置办年货算是一年当中普通家庭最大的一笔开销。到了70年代末期,对肉开始挑剔了,开始买一块多钱一斤的五花肉、精瘦肉。


    20世纪80年代


    抢购“彩电”


抢购“彩电”.jpeg

抢购“彩电”(资料图 图源网络)


    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物质开始丰富起来,鱼和肉都可以比较方便地购买了。单位也会分一些肉、瓜子、水果之类的。每年过年的时候都会为家人置办一套新衣服,给孩子买些水果糖,送礼一般送烟酒、点心和水果。那时候花500元左右就可以过个好年。


    进入80年代中期,中国的物资丰富了,人们手里有了一些钱,吃饭、穿衣不再犯愁。除夕时十几口子人围坐在大圆桌前吃年夜饭,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特别热闹。过年的时候有鸡鸭鱼肉吃了,而且给家里的每个成员都置办新衣服,小孩子还有压岁钱,一般给10元、20元,多的也就50元,大年三十的晚上还有烟花放……那时候过年的礼物还是很传统,也就是糖、饼干、水果之类。


    自从有了春节联欢晚会,每到过年看春晚是全家人最期待的时刻,那会儿,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是80年代一景儿。


    此外,那个时候过年求吉利图喜庆,贴春联,大拜年,都有新特色。一个倒贴在单元门上的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儿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20世纪90年代


    “三大件”进入年货清单


想吃啥.jpeg

人们想吃啥都能买到了(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安稳,由于收入不断提高,那时候过年比较敢花钱了,彩电、冰箱、洗衣机以及添置新家具等也纳入了采购年货的范围,送礼也会选择档次高点的烟酒。给孩子们的压岁钱也一下子变成了50元、100元。


    90年代,各种商品出现供大于求的状况,逛商场、到菜场买年货成为人们的首选,一些开架式超市也悄然出现。人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买肉也“喜瘦厌肥”了。除了传统的瓜子、糖果、花生之外,还会给小孩子买泡泡糖、膨化食品等零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物品种类多了,人们想吃啥都能买到。


    21世纪


团圆最重要.jpeg

只有团圆最重要(资料图 图源网络)


    21世纪是一个开放的世纪,是知识经济与信息科学迅猛发展的世纪,是民族文化、地域文化、中西文化互相交流、互相碰撞、互相交融的世纪。


    21世纪的人们为了回家过年历经辛苦,回家只是为了和家人吃顿团圆饭。为了妈妈能好好的休息一下,大家都选择在酒店里吃年夜饭了。条件好的家庭,这时候往往选择全家一起去旅游。21世纪过年的最大特点,是为了家人舍得花钱……


    置办全家的新衣,买上过年的年货,准备一顿丰盛的年夜饭……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