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竹编微缩农具 传承乏人黯然神伤

时间:2016-05-13   作者:陈满意  【转载】   来自于:集美报    阅读

63岁陈龙标.jpg

图一:陈龙标在编织农家竹制品。(刘平 摄)


竹编微缩农具.jpg

图二:陈龙标编织的竹制品。(刘平 摄)



  “一竹一世界,一手一惊奇”,小橱窗里微缩的粪箕、摇篮、鱼篓、笔筒、竹球、竹扁担、竹篮、竹筐、牛笼头、鸡罩等林林总总的竹编,那是陈龙标的巧手编的农家文化艺术品,是回味过往人生的世界。那一件件精美竹编,如果您喜欢,签个名就可以拿走了。两年多来,陈龙标的签名纸板上留下300多个名字。


  文/厦门晚报记者 陈满意 集美报记者 刘平


  无师自通学会编竹筐


  63岁的陈龙标是灌口镇井城村人,从小喜欢竹编。10多岁时,为生产队看秧苗,他就溪边砍一根竹子,偷偷地做竹编,还曾帮生产队做戴在牛嘴巴上的牛笼头。农活中所用的大竹筐需要到角美去买,可是竹筐很抢手,在角美没有买到,听说南安有卖竹筐的,但需要现做。陈龙标在现场看着对方制作,无师自通,学会了编竹筐。


  后来因生活所迫,他做了30年的司机。当初开拖拉机,到后来开集装箱货车。但对竹编的喜好一直没有放弃。“以前竹筐很抢手,尤其是大的竹筐。”陈龙标说,“有一段时间四个朋友想要竹筐。”当时大竹筐在市场上很难买到,陈龙标给朋友说,三天后每人都有,你们来拿吧!朋友们半信半疑。到了第三天,朋友果然看到了新竹筐,而且比市场上卖的还要大,质量还要好,朋友们又惊又喜。“我编的竹筐、鸡罩质量非常好。”陈龙标说,“换灯泡时,直接站上去都踩不坏。”


  微缩农具工具免费送人


  年纪大了之后,陈龙标回到家里,但他一直闲不住。“以前种花生用的篮子、称海蛎用的竹筐、挑谷子用的箩筐、洗衣服用的篮子,都很少有人用了,也很少见到了。”陈龙标说,“我想把它们都做出来,让大家看。”于是他开始做竹编,用竹子编各种以前常用的竹编工具、农具。两个女儿都劝他不要做,可是他不听。


  很多微缩的农具、工具他都能做出来,但年轻时候常见的竹编摇篮却一直没有琢磨出来。陈龙标开始四处打听会编摇篮的人。后来,他打听到漳州有一位师傅会编摇篮。于是到漳州,专门去拜访这位师傅,跟着学习了两个多小时,总算把技艺学到手。他说,做一件编织品一般需要两三个小时,有的则需要三四个小时。以前他制作的编织品都送人了,到底送了多少,他也说不清,他说,没有专门的记录。


  2014年开始,他找了一些硬纸板,让每位需要的人在上面留下名字和电话,有300多人。记者看到四五张纸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姓名,除了厦门周边地区,还有的来自河南、陕西等地,除了小朋友,还有很多是成年人。“认识我的人大概都有,有附近工地的工人,还有厦门大学的老师。”陈龙标说,“说实话,我有点自豪,因为他们都喜欢我编的竹制品。”  


  传承乏人黯然神伤


  “小孩子来到这里都不愿意走,玩得很开心。”陈龙标说,“制作时要非常留心,除了要用手掌摸一遍有没有竹刺外,还要用手背试一遍。”手背上皮肤细腻,他说,如果没有扎到手背就可以放心给小朋友玩。他说,编织时,如果有一条竹篾子断了,就前功尽弃。他曾做了一套14个竹篮子,大的直径有二三十厘米,小的只能放进去一个乒乓球。篮子做好之后,非常受欢迎,看到的人都想拿走。在我们面前展示时,陈龙标数了数,发现只有11个,其他的已经被人拿走了。


  说到传承时,陈龙标黯然神伤,“没人要跟我学。做好的成品不要钱都送人了。教徒弟更不要钱了。”可惜目前没有人愿意跟他学。(来源:集美报)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