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局:今夏近海赤潮偏多 海洋遇生态难题
智利爆发超级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搁浅。
受访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 陈亚瞿
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助理主任 茹 懿
国家海洋局近日发布消息称,预计今夏近海赤潮偏多。今年1月以来,广东惠州、珠海、深圳、汕尾等海域已相继出现规模不等的赤潮现象。近年来,“赤潮”一词频繁见诸报端,这是一种什么现象?对我们的生活和健康有哪些影响?带着这些问题,《生命时报》记者对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了采访。
赤潮,大海的“红色幽灵”
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海洋气候预测室副主任冯立成日前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尽管极强厄尔尼诺事件已进入尾声,但仍会持续影响我国近海海洋环境。预计今年夏季我国近海海域赤潮发生次数可能偏多,为45~46次。而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5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显示,2015年我国海域共计发现赤潮35次,累计面积2809平方公里,陆源入海污染仍居高不下。今年1月以来,广东珠海、深圳和汕尾等地海域相继出现规模不等的赤潮。当地渔民表示,海水“白天是粉红色的,晚上又变成幽蓝色”。近期,智利南部海域也爆发赤潮,大量海洋生物死亡,此次赤潮爆发被认为是智利近年来遭遇的最严重环境危机之一。2012年,深圳南澳海面出现较大面积的夜光藻赤潮,受污染的海面约有一个足球场大,海面上漂浮着大量垃圾,海水也泛着阵阵恶臭……
赤潮又称红潮,有人称之为大海中的“红色幽灵”,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研究员陈亚瞿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赤潮是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有害生态现象,在淡水中则被称为水华。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近几年由抑食金球藻类引发的褐潮、由浒苔类引发的绿潮等也不少见。比如山东青岛沿海海岸的各海水浴场和沙滩近几年就多次遭到浒苔的“围攻”,远远望去,原本蔚蓝的大海变得像草原一样。
陈亚瞿介绍说,赤潮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也是一道世界性难题。“海洋环境再好的国家,比如美国、加拿大、日本,每年也都会发生赤潮。”从近十多年的数据来看,气候异常的年份,赤潮发生的次数比较多。赤潮的成因比较复杂,一方面与纬度、季节、洋流、海域的封闭程度等自然因素有关。举例来说,赤潮一般在5月份最多,夏天相对集中。今年受厄尔尼诺现象影响,海水温度升高,导致海洋微生物的繁殖条件更好,更易引发赤潮。
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入海引起的富营养化是重要原因之一。比如渤海湾、长江口和珠江口等地区之所以赤潮多发,就是因为工业发达、人口密集,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江河入海,氮、磷等营养盐类增加,造成海域富营养化,通俗地说就是海水“太肥沃了”,给一些藻类的大量繁殖提供了养分。研究表明,向海洋排放含氮和磷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髙密度养殖,沿岸农田化肥、农药的流失等人为因素,可使某些赤潮生物在有氮盐的海水中增殖2倍,若同时加入足够的磷盐可增殖9倍。
赤潮来袭,损失严重
陈亚瞿说,广袤的海洋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其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而赤潮的发生会干扰和破坏这种平衡,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影响。
赤潮带来的主要危害是海洋渔业和水产养殖业的损失。藻类植物的大规模聚集会令海水缺氧,使一些鱼类和贝类窒息而死,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的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进一步使得鱼虾、贝类缺氧或中毒死亡。此外,某些藻类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比如1998年广东海域发生过一次严重的米氏凯伦藻赤潮,造成广东和香港两地的渔业损失约4.5亿元。毫不夸张地说,赤潮所到之处,鱼虾陈尸、蟹贝灭绝,只有藻类疯长,生机勃勃的海洋瞬间一片死寂。
赤潮还会给人类健康带来危害。
陈亚瞿介绍说,某些赤潮藻类会分泌赤潮毒素(又称为贝毒),有导致中枢神经麻痹的,有让人健忘的,有导致腹泻的。目前已确定有10余种赤潮毒素的作用比眼镜蛇毒素强80倍,它们会通过生物链的富集作用伤害人体。人们食用有毒赤潮海域内的鱼类、贝类时,生物毒素就可能在体内积累,进而引起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据统计,全球每年因赤潮毒素引发的贝类中毒事件高达300多起。
陈亚瞿介绍说,许多国家都对鱼类、贝类中的毒素含量有着严格规定。如加拿大规定海产品中的麻痹性贝毒超过80微克/百克时就禁止食用,健忘性贝毒含量不得超过20微克/克。美、加等国一旦发生赤潮,相关海域内的养殖场就会被关闭。欧盟则对进口水产品的新鲜度化学指标、自然毒素、寄生虫、微生物指标、环境污染的有毒化学物质和重金属、农药残留、放射线等63项指标进行检测。
然而,赤潮仅仅是诸多海洋环境污染中的一种,石油泄漏、有毒物质(重金属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累积、固体垃圾污染和核污染也在威胁蔚蓝的大海。上海仁渡海洋公益发展中心助理主任茹懿表示,超过70%的海洋垃圾(包括海滩垃圾、海洋垃圾、海底垃圾)来自陆地,便利的“一次性生活”让海滩、近海充斥着塑料袋、矿泉水瓶等。国务院去年印发《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我国海洋环境污染问题突出,入海河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趋势没有得到遏制,局部海域污染严重,主要分布在辽东湾、渤海湾、胶州湾、长江口、杭州湾、闽江口、珠江口及部分大中城市近岸海域。受全球气候变化、不合理开发活动等影响,近岸海域生态功能有所退化,生物多样性降低,海水富营养化问题突出,赤潮等海洋生态灾害频发,一些典型海洋生态系统受损严重,部分岛屿特殊生境难以维系。
尊重自然,敬畏海洋
专家指出,赤潮就像蓝色大海的“红灯”,警示我们应保护海洋环境,减少污染物入海排放。陈亚瞿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对赤潮非常重视,国家科委、国家海洋局通过科研项目、行政监管等手段对赤潮进行监测、预测、治理,效果非常好。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但在一些非开放的海域内,发生小面积赤潮可以进行很好的治理,让水质恢复正常。
因此,控制赤潮等海洋环境污染,要从预防着眼。首先,要从国家层面加强对海洋开发的管理。《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将海洋主体功能进行了分区,其中包括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实施禁渔区、休渔期管制,严格限制不符合保护目标的开发活动,禁止倾倒废水和固体废物。其次,重视对城市污水和工业废水的处理,提高污水净化率,减少向海洋中排放。再次,合理开发海水养殖业,合理确定养殖密度,减缓由海水养殖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不能将池塘养殖的污水和废物直接排入海水。最后,国家对企业要进一步加强监管。陈亚瞿介绍说,与海洋有关的项目,在立项时就会预测会不会引起海洋污染等问题,并预留生态补偿金进行治理。企业也要加强自律。
对于每个人而言,我们要尊重自然,敬畏海洋,有保护海洋的理念。茹懿说,海洋固体垃圾就跟每个人息息相关。如果大家去海边游玩时,都能把产生的垃圾打包带走,大海就会更加干净。陈亚瞿还指出,人们还要加强社会责任感,看到企业擅自排污可以进行举报,为海洋环境出一份力。▲ (生命时报 本文由本报记者张杰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