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日本古寺文物亮相上海博物馆 见证千年文化交流

时间:2016-05-31  【转载】   来自于:中国文化报    阅读

    “菩提的世界:醍醐寺艺术珍宝展”日前在上海博物馆开幕。走进展厅,宛如走进京都的千年古寺,64件珍贵文物不仅展现了佛教艺术的雅致与华丽,也讲述了中日文化交流的渊源。


    醍醐寺坐落于日本京都市东南部的醍醐山,由理源大师圣宝创建于公元87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经过不断扩建,成为庭院殿堂齐备、规模宏大的寺庙建筑群,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目前醍醐寺占地广大,寺内建筑就有92栋,是京都洛南地区最大的寺院,寺内收藏有近7万件文物精品。


    展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醍醐源流:向观众介绍醍醐寺选址兴建、寺名由来,以及醍醐法脉承袭与延续的宗教典故和历史脉络。第二部分,醍醐事相:通过在密教仪轨中使用的造像、法器、本尊及曼荼罗绘画等佛教艺术珍品,让参观者领略独具醍醐寺风格的佛教艺术。第三部分,风雅醍醐:以日本战国时代名臣丰臣秀吉在醍醐寺举行“醍醐花见”即赏花活动这一历史事件,通过桃山、江户时代屏风画精品,向观众展现其收藏品的雅致与华丽。


    此次展览是醍醐寺收藏的雕刻和绘画等文物首次来华,也是醍醐寺艺术珍宝除赴德国以外,第二次走出日本向世界展示。首站在上海博物馆将展出文物64件/组,其中日本国宝有6件,分别是弘法大师空海真迹《〈大日经〉开题》、记载醍醐寺初创珍贵史料的《醍醐寺缘起》、日本现存最古老的绘画作品之一《绘因果经》,源自中国五代时兴起的“新样文殊”题材的《文殊渡海图》,以及受到唐宋绘画影响、创作于平安时代的《诃梨帝母像》、《阎魔天像》。


    这些展品因多为年代久远、材质脆弱的纸质或绢地经书和佛画,出于文物保护考虑,将采用前后四周替换的方式展出。例如前四周观众可以欣赏到佛画类的《绘因果经》、《诃梨帝母像》、《五秘密像》以及空海真迹《〈大日经〉开题》,后四周则将展出《文殊渡海图》、《阎魔天像》、《弥勒菩萨像》、《弥勒菩萨曼荼罗》等。


    作为日本真言密宗醍醐派的总寺,醍醐寺不但在日本佛教史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佛教东传与古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


    公元8世纪,日本僧人空海作为遣唐使来到中国,在青龙寺拜惠果为师,受“金胎不二”之法。回国后,空海创立日本真言宗,以京都东寺为传法中心,故称“东密”。醍醐寺的创始人圣宝即是空海的第二代弟子。随空海返回日本的不仅是佛法,还有佛教艺术。醍醐寺作为日本真言宗一大艺术中心,保留有大量自日本奈良(公元710—794年)至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7年)的佛教雕塑、绘画、法器等珍品。其中平安(公元794—1185年)、镰仓(公元1185—1333年)时代的佛教艺术受到中国唐、宋风格的影响,不少文物样式据传是空海自中国唐朝带回日本的。


    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日本国宝《文殊渡海图》。《文殊渡海图》源自中国五代时期兴起的五台山“新样文殊”题材,与晚唐、五代、宋初中原文殊信仰有关,自五代以来经两宋、金、元等朝代都有表现。两宋时期来五台山巡礼的日本僧人将“新样文殊”五尊题材带回日本广为传布,成为日本平安、镰仓时代佛教艺术表现的重要题材之一。本次展出的《文殊渡海图》就是日本镰仓时代此类题材的代表作品,其中人物形象与神态同中国相同题材作品极为相似。尤其是画中的于阗国王,和五代后唐时期所作的莫高窟220窟相同图像几乎一致。


    展出的醍醐寺藏宋版《一切经》也尤为珍贵。《一切经》又称《大藏经》。福州在宋代有两座寺院刊刻过《大藏经》,分别为东禅寺等觉院刊刻的《崇宁万寿大藏》和开元寺刊刻的《毗卢大藏》,这两部经被称为福州本或闽本。醍醐寺藏宋版《一切经》现存6096贴,其中除《大般若经》655贴为开元寺版,其余《一切经》皆为东禅寺版,这次展出的是其中几件。《一切经》当年能够到达日本,动用了当时来往于中国宋朝和日本之间的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这部宋版《一切经》目前大体完整地保存在醍醐寺的灵宝馆,而在中国,只有极个别的寺院存有部分残卷。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