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本周出现怪事 开盘后迟迟不能成交
中国人民银行总部
人民币中间价定价机制逐渐透明,为本轮汇率调整而不引发恐慌立下汗马功劳,但据路透社报道,人民币本周出现报价行严格执行报价机制但承诺时间内“无法参与”的状况。交易人士指出,定价机制仍有改善空间。
他们并指出,由于报价行基本上都是市场上的交易主力,因此确有必要防止报价行利用自身优势随意报价,同时确保报价的有效性,但也需考虑规则和市场出现分歧时如何处理。
“(这么定价)影响应该倒不大,但这么搞,一旦市场预期和报价有偏离,报价行不参与,这15分钟就浪费了。”一中资机构交易员指出,“目的是好的,但产生的效果确实很奇怪。”
此前外媒报导指出,为确保报价行报价的有效性,监管层要求报价行在给出报价之后的15分钟内,其交易报价不能偏离上报的中间价和实际中间价形成的价格区间。如果偏离太大报价行不能参与市场报价,否则可能影响该行的报价资格。
随着市场对汇率定价机制的进一步了解,本周四周五都出现了开盘后一段时间无法成交的窘境--人民币兑美元周四中间价开盘在6.5688元,但市场成交意愿在6.58附近,开盘后因为少了大行连续报价,买卖价差非常大无法达成交易至报价限制解除。
这种状况周五再次出现,人民币中间价开盘在6.5793元,虽然市场有报价,但双边价差依旧远远超过正常的水平,直至9:41分才最终达成6.5880元的首笔成交。
面对这两天的开盘表现,另一中资行交易员称,“这两日的中间价符合定价规则,但不符合市场行情。报价行按规则计算报出中间价,但实际上又不愿按照报出的价格成交。”
一报价行交易员指出,报价行一直很遵守报价机制,如果中间价和市场价偏离较大,就算有成交也会比较稀疏,直至报价行入场,“最近因为报价机制更透明,市场更关注了而已。”
随着汇率弹性的上升,加上市场预期和定价机制的偏差,可能会经常出现交易前15分钟没法成交的情况,因此交易人士也建议,监管层应考虑政策目的和实际操作的效果问题,适当修正定价机制。
当然也有外资行人士认为,随着监管层不断扩大交易主体,参与交易的目的不同可能会淡化当前机制的不足。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周四称,工银亚洲周三达成首笔银行间市场人民币外汇交易,这是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进入银行间市场以来的首笔交易,标志着银行间市场对外开放取得实质性进展。
5月20日起,首批人民币购售业务境外参加行完成备案,正式进入银行间外汇市场,包括工银亚洲在内的六家参加行获批。
猜央妈的底牌
虽然说中间价定价机制已经比较透明,就是“收盘汇率+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不少机构都尝试根据定价规则去拟合中间价,试图窥探央行的“底牌”。但交易人士也指出,定价公式简单明了,但央行仍有发挥的空间。
“要拟合中间价,你首先得有三个篮子(CFETS、BIS、SDR)的指数吧,外汇交易中心每周才公布一次,另外你还得知道这三个篮子的权重、加权方式,还有人为调节的部分也是央行发挥的地方。”一外资行交易员如是说。
分析人士也指出,其实可以根据经验,采取简单的方式推测第二天中间价大概的位置。一般可以用美元指数升贬空间的30-40%来体现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一篮子货币汇率变化。
例如周四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收在6.5792,而中间价报在6.5688,两者差将近100点;周四美元指数收报95.56,较上日反弹0.11%,那么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周五应该报价在6.5813-6.5821附近。则周五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开在6.5793,和预估值偏差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