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风波+冻薪 移动医疗行业真要被冻死?
继今年8月被曝出裁员300人风波之后,就医160在20日晚间再被内部员工曝出冻薪传闻。据相关自媒体报道,有就医160内部员工向其发送爆料邮件称,十一过后,公司HR发邮件给相关员工,通知公司将实行冻薪,三季度末和四季度的工资将不再正常发放。继裁员风波后再有冻薪传闻,难道移动医疗第一股真的快撑不过这波寒冬了吗?
校招生集体“试用不合格”
根据爆料人提供的公司邮件显示,针对不同员工,公司HR通过邮件发送了《解除劳动协议通知》、《自愿调整工作岗位及薪酬的承诺书》以及《薪酬发放事宜》三类通知书。前两者发送时间均为9月30日,分别为通知员工在十一过后解除劳动合同,以及从十一当天开始自愿降薪和接受公司分配工作地点及工作岗位。
最后一封《薪酬发放事宜》通知则在10月9日发送,邮件中称“目前公司盈收已在逐日递增,但离盈亏平衡还有一定差距,公司出现了暂时性的困难……9月,10月,11月薪酬最晚将在2016年12月31日前全部结算到账。当月在职15天(含)以上员工,均正常购买社保公积金。”
邮件中还称,B轮融资之后,公司经历了一轮人员的大扩张,从300多人扩张到800多人,而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现在裁到还剩200多人。
这并不是就医160第一次在人事问题上被传出负面消息。今年8月,就医160被曝裁员300人,其中创新事业线已被撤销,而赖以起家的挂号部门成为了裁员大户。就在最近,还有校招生网友爆料,称在距离转正还有半个多月时,国庆前夕,今年入职的校招生集体收到了“试用不合格”通知,被迫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回应称资金充裕
去年12月15日,就医160(深圳市宁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新三板,成为第一家挂牌新三板的移动医疗公司。当时以挂号业务起家的就医160,其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医疗机构的广告收费、技术服务收费。
今年7月底,就医160公告获得7400万元融资之后,又抛出了1.5亿元的定增计划。10月13日,公司再发公告,称已获得来自启赋嘉融、湖州亚商以及深圳嘉诚付通合计逾5600万元认购。
据相关报道引述知情人透露,就医160从去年初就开始启动C轮融资,期望金额为1亿美元,但实际到账仅7400万元人民币。其称,从长达一年半的融资时间跨度和融资金额来看,就医160并没得到资本方的积极认可。据宁远科技此前公布的2016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报告期内归属于挂牌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51.92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781万元,亏损程度有所增加。
对此,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向就医160方面进行求证。对方于今日下午发布官方回应称,目前,公司C轮融资的部分融资款5650万元已经到账,公司目前资金充裕,公司延迟部分员工的工资发放,是因为公司目前在确定相关员工岗位的考核指标,以及公司正在实施新一轮的大范围的股权激励政策。
关于知情人透露的融资情况以及爆料帖中员工人数的问题,就医160在今日下午还给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发送了一份补充说明。其称,在资本寒冬的大背景下,就医160估值逆势大幅增长。2015年B轮融资估值为5.3亿元,本轮融资投前估值为15亿元,目前本轮融资的首批资金5650万元已经到账,后续还将有融资款到账。另外,目前,公司在职人数为500多人。
回应还称,作为移动医疗第一股,就医160的发展已经走上了快车道。在最早切入的预约挂号领域,就医160的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并且还在持续增加;在其它互联网医疗平台扎堆线下开诊所、建“医生集团”的时候,就医160心无旁骛,围绕“中国人的网上医院”这一目标,集中精力从医院切入,致力于帮助医院提升IT能力,在诊中支付、诊后随访等环节全面发力,大大优化就医全流程,提升服务效率、改善就医体验,提供以用户为中心的医疗健康服务。就医160全流程网上医院除了在接入医院数量上领跑全国,在服务质量上也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认可,诊中支付量同比增长15倍,在业内遥遥领先。与此同时,B端业务发展迅速,该团队收支现金流呈正向并迅速扩大。尽管160健康商城上线时间不长,交易额月度环比增速超200%,商城订单转换率环比提升300%,用户粘性提升200%。
针对爆料帖中其收入构成部分,就医160表示,根据就医160(宁远科技)半年报,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为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占总收入的近50%,公司前四大客户均为金融机构,目前来自金融机构的收入还在稳健增长;此外,软件收入占近20%,其它收入30%。民营医院并非收入的最主要来源。
2016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总收入约2770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47%,是去年全年总收入的116.7%。其中,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约为2429万元,去年同期约为495万元,是去年同期的5倍左右。在收入构成中,就医160在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的占比明显提升,达到87.69%。互联网医疗平台服务收入快速增长,使得整体毛利率比去年同期上涨14.64%,达到83%,盈利能力明显增强。今年下半年,公司收入还在大幅增长。今年第四季度,就医160有望实现盈亏平衡,明年,有望盈利。
投资人对行业回归理性
此前,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曾报道过,今年以来,多家知名老牌互联网医疗公司纷纷被曝裁员风波,包括好大夫、寻医问药网等在内,更有春雨医生被传倒闭。尽管企业回应均称人员变动因为业务调整的关系,属于正常范围,但业内人士则认为,移动医疗烧钱的日子已经不再,在资方开始观望的同时,盈利模式不清晰仍是移动医疗行业的关键问题。如何找到移动医疗的核心价值和盈利模式,是其摆脱“伪需求”、“伪行业”帽子的最好方法。
医药行业分析师史立臣曾表示,移动医疗企业频繁被“裁员”的背后,也暴露出移动医疗融资遇到困难。在盈利模式不清晰的背后,政策层面对移动医疗的支持仍不够,移动医疗本质与远程医疗无异,但政策层面对此仍有限制。据了解,2014年8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禁止医生私自远程医疗。
松禾创新投资总监王阳在接受证券时报·创业资本汇记者采访时认为,移动医疗企业近期频出负面消息的原因,主要是在企业估值很高的情况下,其商业模式还未完全体现出市场预期的现金流回报,投资人也趋于回归理性。在这个阶段,对于新创的移动医疗公司,其拿到融资的可能性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不过他仍然对移动医疗的未来充满期待。他认为,随着分级诊疗、医疗资源的下沉,以及用户医疗习惯的变化,很多平台型的项目依旧有机会。“对于商业模式,我觉得医疗端、支付端都要抓住,对于用户的支付价格与企业的运营成本也要想清楚、控制好,要能够让企业赚钱。一味盲目扩张,一旦缺失供给,会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