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七旬老人竹编微缩农具工艺品 洗米篮卖得火

时间:2017-02-28   作者:吴越悦  【转载】   来自于:金华新闻网

微型畚箕.jpg


    提示: “太逼真、太可爱了!”近日,来自上海的胡女士在武义璟园一个竹编工艺品的工作室里,看到了一些小型的竹编农用器具,这些器具看起来小巧玲珑,最小的甚至手可盈握,如箩筐、畚箕、火笼等,让她爱不释手,不禁发出赞叹。


    71岁的徐茂盛,从十二三岁时就开始学竹编

    微型畚箕,制作起来比箩筐容易一些,售价也相对低一些。

    微型箩筐,一只就需要一天半时间制作。

    卖得最为畅销的洗米篮,以前人们一般用来洗米、装豆腐。现在顾客买去一般用来做装饰品或装水果。

洗米篮.jpg


    箩筐、畚箕、火笼、洗米篮…… 都是缩小版、最小的手可盈握。“太逼真、太可爱了!”近日,来自上海的胡女士在武义璟园一个竹编工艺品的工作室里,看到了一些小型的竹编农用器具,这些器具看起来小巧玲珑,最小的甚至手可盈握,如箩筐、畚箕、火笼等,让她爱不释手,不禁发出赞叹。


    这个工作室的主人是71岁的竹编手艺人徐茂盛,家住武义县开发区(白洋街道)西村。


    徐茂盛热衷竹编已有50多年,从原先受人尊敬的手艺人,到竹制品的逐渐没落,再到现在创新做微型农用器具,得到大家的追捧。徐茂盛觉得,竹编对自己而言,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更是一种追求。


    一辈子与竹编结缘


    也曾带过七八个徒弟


    竹子富有弹性,能经受一定的压力,因此是农活、生活工具首选的材料之一。


    十二三岁时,徐茂盛和竹编结缘。有一天他在放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永康师傅在村子里帮一户人家编草席。


    看到师傅用精致的手法,慢慢地把一张竹席编织成形,徐茂盛看得十分入迷。就在这一年,他决定辍学,跟着这位师傅学习竹编的手艺。


    在16岁的时候,徐茂盛出师回家,竹编就成了他一辈子的事业。


    那时候,农村土地承包到户,徐茂盛还记得,家里有4亩田,都是自己的妻子一手在打理。


    早年间,有手艺的师傅是很受人尊敬的,谁家要做竹席、箩筐,都亲自上门来请徐茂盛,吃饭的时候,手艺师傅没有上桌,其他人甚至都不能坐下。


    那时候,来找徐茂盛学艺的人也不在少数,徐茂盛曾带过七八个徒弟,都是永康人,他把从师父那里学到的手艺,悉数都教给了自己的几个徒弟。


    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的发展,当塑料、不锈钢、铝合金等制品越来越多涌入市场后,竹编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凉席、草席都由机器制作,竹编的箩筐等农具也逐渐被更大、更结实的容器所取代。竹编手艺人这个行当也变得不再抢手,人们对于纯手工制作这些竹编物的手艺师傅,似乎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看重了。


    “那段时间,除了一些水果大户和鱼农等需要做箩筐以外,就基本没什么活了。”徐茂盛说,他开始一度为自己的经济来源感到担忧,甚至有拿起农具下地干活的想法。但几十年都没下过地的他,在田里做农活实在有些为难,他最终还是选择了坚持。


    徐茂盛曾经带过的几个徒弟,也在10多年间都去办厂或从事其他的工作。徐茂盛说,虽然这门手艺没有在这几个徒弟的手上传下去,但每逢新年或是其他传统佳节,他们都会来看望自己,这让徐茂盛感到十分欣慰。


    微缩版的农具个头很小


    但做起来一点也不省力


    58岁那年,徐茂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在电视上看到有个关于介绍微工艺品的节目,而这其中正好有他擅长的竹编。


    这让徐茂盛灵机一动。他觉得这些工艺品对自己来说,并不陌生,只不过是个头比一般的农具要小,做起来应该不会很难,可以尝试,所以从那时候开始,徐茂盛开始研究制作微型竹编。


    但是开始做以后,他才发现,尽管微缩版的农具个头很小,但相对于大型农具,做起来一点也不省力。首先编制微缩版农具所用的篾条都很细,编惯了大型农具的篾匠编这些小细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其次,微缩版农具精致度要求更高,在编的过程中,有些微型农具如果有根篾断了,就要全部拆掉重编。


    在这过程中,徐茂盛从一些简单的小东西开始做,逐渐将这些工艺品的制作方法完善起来,做得也越来越精致。


    在制作量稳定下来之后,徐茂盛带着这些微工艺品去武义的各个景点售卖,都卖出了好价格。没过几年,一个旅游景点的老板就找上门来,希望找徐茂盛批发这些工艺品。


    “当时他说帮我办个厂,批量制作这些工艺品。我马上就拒绝了,因为这些手工艺品是机械无法复制的,就算机械可以制造,可这件工艺品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徐茂盛说。


    一天只能做一只的洗米篮


    一个月能卖二十几只


    从去年开始,徐茂盛在武义璟园的竹编工作室设了一个点,他每天沉浸在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中,还有一份稳定的收入,生活十分满足。


    记者在徐茂盛的工作室也看到了这些微型竹编工艺品。


    除了一些比较常见的篮子,如花篮、洗米篮的缩小版外,还有一些微型的小畚箕和小箩筐。


    记者拿起一对小畚箕,只见这对小畚箕可以盈握,之间用一根竹扁担相连,用两根毛线绳固定,很是可爱。


    徐茂盛说,这种微型竹编农具做起来比较烦琐。比如一只小箩筐,至少需要1.5个工夫(一天半)才能做完,所以售价也会相对高一些。


    “最受顾客喜欢的还是这种洗米篮。”徐茂盛拿起一只篮子给记者看。据他介绍,这种洗米篮在以前是用来洗米,装豆腐的。


    “在三四十年前,这种篮子售价为2元左右,现在则可以卖到80元一只。”徐茂盛说,编制一只洗米篮需要1个工夫(一天)。在三四十年前,日均工资只有1.26元,而他们做竹编的,一只洗米篮就能卖到2元左右。


    “所以在那时候,篾匠的工资还是比较高的。”徐茂盛说,现在,经过自己的改良,这种洗米篮编制起来比以前小了很多,但是还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能卖出二十几只。”徐茂盛说。


    而跟以前不同的是,现在很多人买这种洗米篮都是为了做装饰品,有些则买回家当水果篮。有些游客在购买了徐茂盛编制的小农具回老家后,还会打电话来让他再编制一些,用来收藏或送人。(文/摄本报记者 吴越悦)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