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宽带真相调查:网速数据差别大 短斤缺两谁作假
编者按:2月2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求有关方面抓紧再出台一批提速降费新措施。一时间,“提速降费”又摆到我们的面前。腾讯科技连续一周推出系列文章,揭秘中国宽带网速真相,解答你对于宽带网速的所有疑问。
文 /腾讯科技 张春伟
(一)公布的网速数据为何差别很大
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在我国城乡也变得日益普及,由此而来的宽带“网速”也成为普通消费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同时,工信部、宽带发展联盟以及部分国际组织也会对中国宽带速度发布季度数据,不过三者发布的数据往往差别巨大,衡量标准也不尽相同。
各家数据差别大
宽带发展联盟公布我们宽带平均下载数据
在今年的2月初,宽带发展联盟发布了第14期《中国宽带速率状况报告》(2016年第四季度)。报告显示,2016年第四季度我国固定宽带网络平均下载速率达到11.90 Mbps。
而在2016年年底,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线回答网友提问时曾提及截止11月底,固定宽带接入速率达到了48Mbps,这一数据是远远高于宽带发展联盟公布的11.90Mbps的数值的。
国际组织数据则主要是来自Akamai,Akamai是全球最大CDN服务商,它在每个季度都会推出《互联网发展报告》,报告内容涉及互联网普及率、宽带网速、移动网速、数据流量增长、网络安全等多个方面。最新的一期报告为2016年第三季度,在报告中,中国固定宽带平均下载速率为5.7 Mbps。
在报告中,中国宽带速度在全球仅排在85位,远低于韩国、新加坡,甚至低于印尼和泰国,Akamai报告的数据也大大低于工信部与宽带发展联盟公布的数据。
测试标准并不一致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除了时间上有所差别外,各家数据的表述口径是有所区别的。其中工信部用的是宽带接入速率,而宽带发展联盟和Akamai采用的则是平均下载速率。两者有什么区别呢?
在去年7月,工信部发布了《固定宽带接入速率测试方法》报批稿,文件规定了固定宽带接入速率的定义,即从宽带接入服务提供商的宽带业务接入点BRAS到用户终端这一段接入线路上的信息传送速率,一般以kbit/s或Mbit/s为单位。
通俗的讲,宽带网络的组成就像公路系统一样,有城市间的高速路,有城市内的市政路,有连接用户家或小区的支路、引道。“接入线路”就像连接您家门口或小区出入口到市政路之间的道路。“接入速率”是指“接入线路”能够达到的速率。相当于运营商提供到用户家门口的带宽,一般而言,接入速率越高,上网等待的时间越短,用户感受越好。
但接入速率并不等同于用户的实际下载速率,用户在使用网络下载应用时,用户终端与所访问网站的服务器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会受到全网各个环节的影响,例如同时访问网络的用户数、网站服务器的位置、网站服务器的带宽和处理能力等等。
因此,用户上网时的下载速率通常低于宽带接入速率值。据工信部之前披露的信息,全国宽带用户上网的实际下载速率和接入速率相比大体在50%~80%之间波动。但不少用户表示,实测结果往往更低一些。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工信部公布的接入速率是48Mbps,而宽带发展联盟提供的平均下载速率只有11.90Mbps。
而国外机构Akamai提供的数据与工信部和宽带发展联盟的数据差距巨大,则有另一个原因。腾讯科技经过多方询问获悉,Akamai在中国并没有开展什么业务,而且其在计算网速时,通常会将打开Facebook、谷歌(微博)等国外网站作为参考标准,以此来判断中国的网速难免有失偏颇。
如何测量自己家网速
谈了这么多各家发布的数据,读者们肯定更关心自己家的网速到底有多少,和运营商宣传的50M、100M的究竟有没有差距?下面我们就来列举几个方法告诉大家如何测网速。
首先先明确下理论带宽和下载速度之间的关系:假如用户办理的是20M的宽带,这里的20M是指每秒20兆比特(即20Mbit/s),而用户使用的一些实时测速软件通常显示的是用户下载时的速度,其计量单位是每秒千字节数,这两者是1:8的关系,所以20M宽带对应的是每秒2.5Mb的下载速度,10M宽带对应的每秒1.25Mb,4M宽带对应的是每秒512Kb……以此类推。
但这些是理论速率,实际速率往往要比这略低些。还是以20M宽带为例,如果下载速度若能达到2Mb/s,基本就可以断定网速是符合接入标准的。实测数值在理论数据75%-90%的范围内波动,均可以视为正常情况。
下面介绍三种测试网速的方法:
进专业测速网站
登录专业测速网站世界网络www.linkwan.com/GB/BROADMETER/speedauto,选择10个左右的测试点(直接点击地区名字就可以了),然后把成绩综合一下,就可确定网速。
使用下载工具测试
找一部人气高的电影,用迅雷、电驴等下载工具进行下载。在设置里选择高速下载模式,并且设置最高连接数为1000。一般情况下,2M宽带下载速度在200-280K/S就可以了,4M是400K-500K/S,10M是1M-1.2M。
安全软件测速
可以安装腾讯电脑管家,在“工具箱”中能够找到“测试网速”的入口,点击“立即测速”按钮。即可开始测试网速。
方法介绍完了,小伙伴们可以自己测试网速看看了,如果测试结果与运营商宣传的数据差距巨大,那么你可能遭遇到假宽带了。关于假宽带,我们在后续章节还会进行详细介绍,敬请期待。
调查(二):宽带网速总是与运营商宣传的不相符
文 /腾讯科技 马炯慧
不论你办理的是哪家运营商的宽带业务,在使用的过程中你或许会发现自己所使用的宽带并没有达到运营商承诺的50M、100M或是200M的速率,这时你会不会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怀疑自己是不是办了“假宽带”。
其实,这个问题得分两种情况来看。
没进行单位换算引起误会
如果我们去到营业厅办理100M宽带,这里的100M是指每秒100兆比特(即100Mbps),而我们借助一些网速测试软件通常所显示的是下载时的速度,其计量单位是每秒兆字节(即Mb/s)。这两者的关系是1:8,也就是说100M宽带应该对应的是每秒12.5Mb/s的下载速度,50M宽带对应每秒6.25Mb/s......以此类推。但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实际使用的下载速度要比前面的理论值低一些。
那么,实际值与理论值相差多少才算正常情况呢?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目前全球任何国家都做不到提供100%的理论下载速度。即便是像美国、日本、韩国这样技术相对成熟的国家里,最多也只能达到理论值的90%左右。而处在75%-90%的范围内波动,其实是可以视为正常情况。
举个实际例子,我自己家安装的是50M宽带,在平常工作日白天闲时下载峰值速率可以达到5.8MB/s上下,周末晚间忙时下载速率能保持在5.1MB/s~4.8MB/s之间,均与理论值的6.25MB/s保持77%~93%的波动范围,即可以视为正常情况。
所以,先别抱怨自己家的网速不给力,先用上面的这个方法简单换算一下,看看属于不属于上述情况。如果说您也通过刚才的方法换算了、也测试了,网速还是不达标,那么您就极有可能遇上“假宽带”了。
“假宽带”是如何造成的?
根据现有的宽带网络运营体系来看,分为“一级运营商”和“二、三级运营商”。
中国移动(微博)、联通和电信这三家基础运营商属于“一级运营商”,用户可以直接与其签署入网协议;而像长城宽带、e家宽等,属于“二、三级运营商”,这些运营商本身没有主干网络,只能租用基础宽带运营商的网络后在个别小区内布置局域网,再向用户销售。
而“假宽带”问题也主要多出现在这“二、三级运营商”上。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不保证宽带网络用户使用体验,是引起“假宽带”问题的主要原因。
其惯用的手法是,以低价拥有独享宽带为幌子,吸纳最多的用户使用以实现最大化利润。而过多的用户使用本该独享的宽带网络,致使独享网络变成了共享网络,造成用户网络速率远低于其理论上的带宽速率。不过好在这种情况在国家多次集中整治后,目前已有不错的改观。
但在一些三、四线城市、城中村以及人口较为密集的住宅小区,这种现象仍然存在。还有就是,经常会有一些没有任何资质的所谓“宽带运营商”在向用户兜售宽带业务。其所使用的方法也多是以独享的幌子行共享之实。在这种情况下,用户的实际使用网络速度肯定就难以达到承诺时的速度。(编者注:有关“假宽带”更多的真相,我们会在明天揭晓。)
当然,还有这些问题可能影响网速,如网线、网卡、路由器、DNS设置等问题,都有可能让宽带变慢。比较常见的是在安装无线路由器后,如果没有设置密码,有可能被其他用户“蹭网”,也会导致网速下降。
如果网速变慢,也建议您检查一下这些地方。
还有,用户在连接目标网站地点的带宽不足或负载过大,网站服务器的并行处理能力不够强大,难以承载较多用户的访问,也会造成用户感受的速率较低。
打开网页这样一个最简单的动作,需要经过“接入速度”、“传输速度”和“响应速度”三个环节,三者中的最慢速度,就是我们感受到的最终速度。
若服务器在同一时间内访问请求过多,也势必会造成响应速度过慢,网络堵塞排队。相信大家春节期间,在12306上抢回家的火车票时深有体会。
调查(三):究竟怎么用上了假宽带?
文 /腾讯科技 管慕飞
提速降费启动了一轮又一轮,不少网民的“体感”网速却依然在原地踏步。
最近,工信部和宽带发展联盟公布了一组数据,其中都提到“中国宽带网速逼近12M”。消息一出,正在缓冲《三生三世》、《大唐荣耀》的网友们坐不住了:我们用的是“假宽带”吧?
一个“假”字里,有误解,也有无奈。
我们在本系列的第二期中已经分析过,单位的混淆、理论值和实际值的差距等因素,都可能造成“我用了假宽带”的错觉。
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即使排除了上述因素,许多用户的网速依然与运营商所宣传的存在巨大差距。
前几年,央视《每周质量报告》就做过一期“假宽带真相”的节目,节目中,一位姓苏的女士在购买6M包月宽带后发现,家里的网速与之前使用4M宽带时并没什么两样。在记者的再三追问下,为苏女士家提供网络服务的“英联宽带”承认,他们向苏女士等宽带用户所提供的宽带网速事实上达不到所承诺的标准,还说,宽带短斤缺两是行业内的普遍现象。
谁在给我们用“假宽带”?
这些用假宽带坑用户的运营商都是谁呢?大家可能经常听到“二三级运营商”的提法,简单来说,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宽带销售市场都可以划分为三级。电信、移动、联通三家属于“一级运营商”,用户可以直接与其签署入网协议;而长城宽带、e家宽,以及上面提到的英联宽带等,即是“二三级运营商”,这些运营商本身没有主干网络,只能租用基础宽带运营商的网络后在个别小区内布置局域网,再向用户销售。
假宽带问题主要出在二三级运营商。有些二三级运营商为了与移动等基础运营商竞争,追求更高的经济利益,就在布置局域网时偷工减料,这就是造成假宽带的主要原因。而偷工减料的手段也是五花八门:
第一招:独享宽带变共享
部分运营商在宣传时向用户承诺“X兆独享宽带”,事后却偷偷变独享为共享,例如一个小区有100M带宽,每户10M,本来只能分配给10户,但运营商经过计算,发现按在线比率,每天平均有5户不上网,于是就将这100M宽带分给15户,甚至更多。这样,一旦出现上网高峰,如15户同时上网,实际网速就远远达不到运营商所承诺的标准。
第二招:一根网线多家用
移动、电信、联通的宽带,一般都是专线接入,一户一线,独享带宽,但非法的宽带运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一根宽带数户人家,网速忽快忽慢,一不留神就断网。
第三招:冒充正规玩“转租”
更有甚者,自己办理了基础运营商的宽带服务,就打着“电信、移动、联通”的品牌,从路由器上分出几条线来给租客安“宽带”,甚至像网吧一样,装一个交换机,每月向租户收取一定费用。
另外,“假宽带”或“黑宽带”还可能存在无牌经营、私拉乱接、投诉无门等问题,对用户的权益和安全危害极大。
为什么有人会上假宽带的当?
假宽带虽然多次遭到媒体讨伐,但这并不妨碍其呈现蔓延之势,这其中,价格和门槛成为两大主因。
我们知道民营宽带的价格一般都会低于基础运营商,查询联通官网可知,市区50M包年宽带(不安装固话)的价格为1480元,郊区为1280元,同样的服务,长城宽带是880元,平均下来,50M宽带每月资费大概在70-120元之间。
但“假宽带”往往便宜得离谱,不少用户受到“月租60元,独享最高100M”这类小广告的诱惑,稀里糊涂就办了“假宽带”。
其次,“假宽带”的办理手续比较简单,有时连身份证都不需要,一个电话,这些假宽带运营商服务人员便可提供一条龙服务。对于有临时需求的用户来说,的确具有一定吸引力。
另外,基础运营商自身服务的“痛点”,例如资费高,以及各种强制捆绑,也是将用户推向“假宽带”火坑的原因之一,。
假宽带折射民营宽带发展困境
当然,与基础运营商相比,民营宽带商无骨干网、无资金优势,只能靠提高经营效率谋生存,是假宽带滋生更深层的原因。假宽带折射的,也正是民营宽带的发展困境。
2014年底,工信部发布《关于向民间资本开放宽带接入市场的通告》,向民营资本进入宽带接入领域开放大门;2015年,首批民营宽带运营商牌照正式发放。而在此之前,鹏博士、方正等类似企业多年前就开始提供宽带服务,不过这些企业持有的只是电信增值业务中的“驻地网”牌照,做宽带接入是在打 “擦边球”。
民营资本进入市场,对中国宽带的提速和普及都是有好处的,然而通信市场发展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竞争空前激烈,如今电信、移动、联通们的日子也不好过,更何况是才获得准入许可不久的民营宽带商。
民营宽带走出困境之日,或许才是假宽带销声匿迹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