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世界流行青铜盔甲之时,地下秦兵马俑仍穿皮甲

时间:2017-03-06  【转载】   来自于:国家人文历史

秦始皇陵兵马俑1.jpg


    秦始皇陵兵马坑出土的将军俑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青铜兵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但与地中海世界的青铜时代同样流行青铜盔甲不同,中原各国并不热衷采用青铜甲胄。这可能有几个原因,其一,青铜远较兽皮重,穿着使用不便利,只能采用甲片编链的方式制甲。在欧洲,工匠往往需要在砧板上把整块铜皮敲击成人类身体的形状,然后再把各个部件组装起来。固定部位全用整块铜皮或铁皮制成,只有关节与需要活动的部位用环状或其他形状的铜皮或铁皮带扣或扣针勾连。这就要求工匠具有很高的铸铜技术,由于条件有限,除了用整块青铜铸件制作、工艺较为简单的头盔之外,青铜甲在中原极罕见,山东西庵西周车马坑中,曾发现了一具青铜制的胸甲,这具胸甲平置37×38厘米,由左、中、右三片组成。在铜甲的边缘共有8个孔,钉缀在皮甲上,加强胸部防御能力。但它仅仅是皮甲的附属物,没有皮革衬底青铜甲胄几乎无法真正用于人体防护,其所起的作用和盾牌差不多。另一个原因可能在于,经过多年的生产经验积累,华夏列国的皮甲已经制造得相当牢固,足以抵御青铜兵器以及粗制铁器的穿刺。


    战国时期的嵌玛瑙管凹字形胸甲


    这可能也是千古一帝秦始皇留给后人的地下军阵——兵马俑——中的士兵仍以皮甲为主的原因。这个时期的皮甲与以前的比较起来,制作工艺更加精良,已采用了像现代一样的流水线作业生产方式,皮甲制作业的发展已具有相当规模。春秋战国时皮甲由甲身、甲袖和甲裙组成,甲身又由胸甲、背甲肩片、肋片和大领构成。甲片的编缀方法为:横向均为左片压右片,纵向均为下排压上排,均用多片甲片编缀起来。


    已知秦兵马俑陶俑坑群包括3座陶俑坑和1座未建成的废弃坑。仅在一号坑,东端就排列着全身穿着战袍的战士俑210人,其余每排68人,前后、左右成行,共计204人,组成方阵的后卫。坑的中间,排列着有38路战车和步兵的纵队,组成军队的主体。这些兵马俑的服饰,甲衣塑造逼真,甲片的编缀方法也交代得很清楚,与真实的甲胄编缀一般无二,护腿、靴、履等细部,都塑作得非常具体,一丝不苟。从中可以看出,秦俑中战车兵的皮甲比曾侯乙墓等出土的战国早期皮甲,更灵便适用,简化了披膊的编缀方法,将长而笨的甲裙改为短的垂缘。但是为驭手增加了长甲袖和手护,增强了防护效能。


    此外,皮甲的结构款式又根据将兵的不同等级而有较大差别,森严的等级制度在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甲胄装束上可见一斑。一般士卒所披的是具有甲身、披膊和垂缘的皮甲;下级军吏的甲只有胸甲,用两条背带十字交叉系于背后,甲片大小与士卒的皮甲大致相同,但外侧有宽缘;高级军吏的甲胄是以整片皮革作底,胸部以下缀以小型甲片,结构细密,周缘饰彩色图案,胸部平素无甲片,但缀结有花饰彩带,有的双肩有小甲片编缀的披膊。不过,所着服装的色彩,尚看不出有等级贵贱的区别。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的跪射俑


    对于秦兵马俑,特别是高级将官的陶俑是否身着金属甲片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皮甲仍是兵马俑主要的护体工具则是毋庸置疑的。兵马俑出土的兵器几乎全为青铜制造是一个旁证,而另一个间接证据则是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秦简,许多记载从反面向我们道出秦甲质地是皮革而不是金属。在这些秦简律文中,出现了大量关于“赀”的规定。按照《说文》的解释,“赀,小罚,以财自赎也”,即令犯罪者通过缴纳一定数量的实物或金钱来抵偿徭役或刑罚。有关“赀”的规定次数累计共有144次,而其中“赀甲”就达87次之多;譬如在宫殿宿卫的武士,若擅离职守,每人罚甲二领。这说明了作为卫体使用的“甲”的制作工艺的技术门槛不高,民间能够制作,其原料也较易获得。如果原料缺乏,制作工艺又很复杂,赀刑岂不沦为虚文?云梦秦简之中,凡是被处以赀罚兵器的,仅有“盾、甲”而已。其他武器诸如戟、戈、矛、剑等均无一被作为目标,其原因恐怕就在于这些武器除原料系金属,个人难以采取外,其制作工艺水平也是相当复杂的,恐非一般个人所能为。这实际上就是反证,秦甲的主流仍是皮甲。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