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内容

时评:“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端午节话节俭

时间:2017-05-28   作者:辛识平  【转载】   来自于:新华社

端午节节俭.jpg


    端午节前夕,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聚焦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央提出“倡导推广绿色消费”。这对我们的社会、普通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新华社《学习进行时》专栏今天推出“辛识平”融媒体评论,与您一起思考勤俭节约、绿色消费的现实意义。


    5月26日,中央政治局围绕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进行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在主持学习时,中央就此提出6项重点任务,其中一项是倡导推广绿色消费,形成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这些部署和要求,很有现实意义。


    “风俗,天下之大事也。”2013年初,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就针对“舌尖上的浪费”现象作出重要批示,振聋发聩地提出“浪费之风务必狠刹”,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民间自发的“光盘行动”蓬勃兴起,社会各界纷纷参与,铺张浪费现象受到有力遏制。4年多来,在大大小小的餐馆里,在校园、机关单位的食堂里,浪费粮食的“剩男剩女”少了,盆干碗净的“光盘侠”多了,勤俭节约作为一种社会共识被重新唤醒和树立。


    有道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难以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媒体调研发现,餐桌上的浪费依然触目惊心。在不少餐饮店,“光盘行动”的热度减退了,“半份菜”也消失了,大吃大喝的“剩宴”又开始回潮。在农村,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炫富攀比的风气仍然存在,成为一些农民脱贫致富的“拦路虎”。据估算,我国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食物高达2000亿元,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除了“舌尖上的浪费”,包装浪费也很严重,一些消费品在包装上里三层、外三层,严重浪费资源。数据显示,我国快递包裹去年一年所用胶带就可绕地球赤道425圈,产生的垃圾量达数百万吨。


    这些数据令人心情沉重,既说明了转变社会风气的艰巨性、复杂性,也警示着人们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绝不能搞走过场、一阵风,要抓就要一抓到底,要做就要善始善终。须知,抓而不紧,抓而不实,抓而不常,等于白抓。一旦出现反弹回潮,负面效应更大。尚俭戒奢,是一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较量,唯有时刻绷紧倡导节约、整治浪费这根弦,让“光盘行动”驰而不息,让移风易俗持之以恒,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向前推进,一点一滴抓出成果,积小胜为大胜。


    正如习中央指出的,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厉行勤俭节约,也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来一次破旧立新的变革,树立新的价值观、生活观和消费观。“光盘行动”在一些地方遭遇波折、浪费现象有所抬头背后,往往存在重虚荣、讲攀比的“面子文化”,忽视环境和资源的不当认识,盲目跟风的从众心理。要切实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媒体报道、制度引导、监督约束等各种方式,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大力强化公民环境意识,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古往今来,节俭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道德风尚,留下了“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的历史警思。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语境中,选择勤俭节约,意味着对生态环境的珍爱、对自然资源的珍惜,意味着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好关系,追求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勤俭节约之路,蕴含着现代文明理念,引领着绿色消费潮流,是人的现代化的一条阳光大道。


    “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在传统文化中,端午节素有防病除疾、扶正祛邪等内涵。端午节前夕的这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向社会传递出推动绿色发展、共筑生态文明的鲜明信号,向环境污染等发展积弊发出了攻坚令。生态文明建设同每个人息息相关,每个人都是践行者、推动者。从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做起,推广绿色消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都应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文/ 辛识平)


    延伸阅读


    端午节作为我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自古以来便有赛龙舟、吃粽子等民俗活动。自2008年起,端午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端午节,我们可以深切感受端午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节日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内涵。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条件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加上外来文化和商业化的冲击,看到更多的是流水线上的粽子品种越来越多,推销力度越来越大,端午节似乎沦为了一个“舌尖上的节日”、一场商业的盛宴。这不仅疏远了端午节文化与情感的内涵,也容易淡化和冲击社会核心价值观,甚至容易丢掉我们的文化自信。


    当然也不可否认,当下端午节不能完全排除旅游文化、娱乐消费等活动。那么,我们该如何更好地传承端午文化,延续这个传统文化的根?可能需要更多的民俗活动、文化资源来承载,比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草等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这是传承端午文化的最根本使命,同时也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因此,传承端午文化应重在“活起来”。


    一方面是端午文化的呈现方式要“活起来”。一个传统节日是否能很好地延续,是否能在人们心里获得认同感,是否能够在社会公众心中产生情感共鸣,除了节日本身要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外,关键还要在呈现方式上“活起来”,既要有与时俱进的现代性,又要让传统节日的形式支撑与人们的生活相契合。比如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网民人数的快速增长,不妨也让端午文化加入到“互联网 ”的行列中来,可以把有关端午节起源、风俗、诗词欣赏的漫画、图解、趣味游戏等等,让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电脑、手机上得以了解,体味端午传统文化。


    另一方面,要努力挖掘端午文化资源并使其“活起来”。虽然人们对端午节要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再熟悉不过。但是,从传承端午文化的角度来看,这些普通的,让人习以为常的习俗,可能还远远不够承担起传承、弘扬端午文化的重担,还需要从更多方面去系统梳理、挖掘端午节的传统文化资源,比如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以及各地各民族的端午习俗,都要努力让其“活起来”,渗透到家庭、学校等教育之中,并努力运用大众传播、群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传播手段,尽可能地展示出端午节的文化魅力。


    诚然,端午节是亲情的汇聚,乡风民俗的展示,所以我们也需要融进孝老敬老、敦亲睦族、谦恭有礼等家庭美德,更要倡导节俭、环保、廉洁等文明新风,从而形成良好的家风民风,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端午节文化中活色生香,让端午文化在传承与弘扬中真正“活起来”。(文/ 吴礼建)


电话直呼
在线客服
在线留言
发送邮件
联系我们:
15311449184
编辑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编辑3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还可输入字符250(限制字符250)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
Insert title here